栏目导航

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刍议
作者: 钟鸣著 来源: 北京:学苑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清后期 民国 京剧 戏剧评论 中国 日期:2016.02
描述: 书稿约17万字,分为十10章,分别为20世纪初中国戏曲革新探索的困境、清末及民国中国戏曲改革的主体模式、民国初年戏曲改良的政治环境、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运动及启示、民国初年的梅兰芳与转变中的梨园文化、程砚秋戏剧思想及实践、从梅兰芳到荀慧生的新剧创制变迁、个性化戏曲的创制:尚小云的侠剧等。
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新论
作者: 蓝凡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清末学生演剧 中国式之新剧 上海学生戏 新剧运动 日期:2018
描述: 清末上海学生演剧,与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上演的、受日本“新派剧”影响的“学生新剧”,以及其后的天津南开的“学生新剧”,是三种并不完全相同类型的舞台演剧形态。清末上海的学生演剧,俗称“学生戏”,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演剧现象——“中国式之新剧”。作为新的演剧形态,这种学生华语剧,其题材内容上的反清民主倾向和舞台形态上极其特别的中西混杂呈现,呈现出明显的题材内容激越性、表演风格实用性、舞台趣味时尚性和演剧传播的非社会性的特征。清末上海学生演剧,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后发生在上海的社会化的新剧(文明戏)运动,产生了非常复杂和多元的影响。将1907年留日学生演剧定为中国话剧的开端,是用一种完全西方话剧演剧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的结果。
梆子戏的崛起与清代前中期剧坛变革
作者: 陈志勇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昆腔 梆子戏 清代剧坛 民间戏曲 花雅之争 日期:2019
描述: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十九世纪西方演剧与晚清国人的接受
作者: 孙柏作 来源: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21.07
描述: 本书借助清使泰西观剧笔记,探讨19世纪晚期西方演剧和国人对其最初的接受。作者认为,至少到晚清时,中国人的“戏剧”含义极其广泛,非特指叙事性搬演,而是涵盖了前现代戏剧文化中对于作为奇技淫巧的物的旨趣;这种“百戏杂剧”观在同时代西方舞台上不难找到对应的戏剧文化事实,并且叙事性戏剧从属于百戏杂剧的总体格局。最后,笔者还希望从这一中西戏剧比较研究切入,引申到关于今天中国戏剧学自身方法问题的讨论。
元明清戏曲悲剧主角变迁研究
作者: 高莹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抗争精神 古典戏曲 元明清时期 悲剧主角 日期:2020
描述: 元明清戏曲悲剧主角的变迁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从中可见出不同时期戏曲创作者对各自所在时代的思想气候和社会处境的不同艺术把握。元代悲剧主角的原型以底层百姓为主;明代悲剧主角的原型以才子佳人为主;清代悲剧主角的原型以忠臣良将为主。悲剧主角变迁背后折射出不同时期人性内涵的差异和各异的反抗力量,亦可从中看出同一类型悲剧主角在不同时代中所表现的特质和诉求之时代差异。  从悲剧冲突的角度看,不同时期悲剧主角及其对立面或冲突方彰显了各异的人性社会内涵。元时期是底层百姓所代表的弱势群体与现实社会黑暗势力的社会性冲突;明时期是才子佳人彰显出的情欲与理学思想的精神冲突;清时期是忠臣良将的奋力拼搏与家国兴亡紧紧相依的民族冲突。悲剧主角从渴望生存到追求主体价值,再到心系国家存亡,推动着更深层的人生价值的彰显。  从悲剧效果来看,由于不同时期悲剧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悲剧人物所展现的悲剧冲突下的人性内涵的改变,不同时代的悲剧主角的反抗效果也随之不同。从小人物被动、无力和消极的反抗发展到才子佳人主动、个体和积极的毁灭反抗,再发展到忠臣良将彻底、群体和坚定的反抗,悲剧主角觉醒意识层层开启。不同时期剧作家所表现的悲剧主角层层深进的反抗力量,向欣赏者展示了人物背后的生命价值,最终指向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
上页 1 2 3 ... 47 48 49 ... 62 63 6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