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使气为戏”与晚明曲学的嬗变
-
作者:
石超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徐渭
使气为戏
嬗变
四声猿
日期:2019
-
描述:
从元代向明代过渡的过程中,剧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苍莽雄宕之气——理学之气——个体生命之气"的演进过程,对"气"的认识也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积极的体认。而在整个转变过程中,徐渭"使气为戏"的观念产生了重要作用,他的戏曲创作和评点使明代剧坛从前期的"理学之气"慢慢向"个体生命之气"演进,在求"真"的道路上与"尊情"思潮相契合,共同成就了晚明剧坛的高峰。
-
明代徽州戏音乐与唱腔研究
-
作者:
史一丰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产生
戏曲音乐
明代
徽州
发展
日期:2021
-
描述:
明代是戏曲勃兴时期,作为明代市民经济活跃地区的徽州,演戏活动较为活跃。从明朝中后期起,弋阳腔开始传入徽州,结合徽州地方民间曲调,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徽州戏曲音乐,并在不断演剧和与其他戏曲种类的融合中得以发展。徽州戏是一个地方戏曲的集合概念,它既有弋阳腔的唱腔体系和演唱形成,又表现出徽州曲调的婉转柔美。明代徽州涌现出多位戏曲作家,曲目众多。多部曲目成为之后我国戏曲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
-
挖掘明朝老戏 荣登《国家宝藏》
-
作者:
刘碧生,袁石明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22
-
描述:
平讲戏历史悠久,艺术形式独特,是福建珍稀的地方戏剧种,也是我国戏曲大观园中几近失传的一朵奇葩。闽东福安是平讲戏的重要发祥地,据文献考证,当地演剧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年间,被当地人称为“明代老戏”。这种明代老戏为福安平讲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代,平讲戏相当盛行,成为闽剧主要三大源流之一。至民国后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平讲戏已趋于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传统戏曲的挖掘抢救,使平讲戏获得了新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平讲戏再度得到了挖掘和保护,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1年荣登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
-
王嘉明作品中的偶戏手法运用
-
作者:
黄丞渝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理查三世
克雷格
偶戏
後戏剧剧场
康托
王嘉明
日期:2017
-
描述:
王嘉明的剧场作品繁多,若仔细检视,可发现其中有其特殊的系列发展脉 络,例如反对世界中心式的真理论条、反对官方答案、质疑语言真实性⋯ ⋯ 等皆 为王嘉明作品中一贯的脉络中心。王嘉明舞台上的一切 在:语言文 、灯光、 道具、声响、服装,以及演员肉身都像是其游戏元素,他经常选用「偶戏」作为 形式框架。「傀儡」更是以各种形式(语言的、表演的)化身出现在王嘉明的作 品之中,自2002年的《请听我说》开始,乃至笔者行文当下的2017年,贯穿了王 嘉明的创作历史。本论文旨在探讨偶戏手法在王嘉明剧场的运用。第二章节着重讨论「偶戏 形式作为导演手法的流变」,以克雷格(Edward Gordon Craig; 1872-1966)及康 托(Tadeusz Kantor; 1915-1990)作为主要探讨对象,讨论「偶戏形式」是如何 被导演运用、以何种方式运用,以及欲达成的效果为何。在第二章中也援引了雷 曼「後戏剧剧场」理论综观王嘉明的作品。第三章则将「偶戏形式」分类为「面 具」、「身声分离」、「偶化肉体」、「布袋戏跨界」与「物件剧场」来探讨偶戏形式 在王嘉明作品中的可能性与效用,并以《泰特斯——夹子/布袋版》、《小小》、《聊 斋——聊什麽哉?》,以及《请听我说》举例说明。第四章则以王嘉明《理查三 世》的两个改编版本作为分析对象:分别是2014年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学期 制作《理查三世与他的停车场》,以及2015年台湾国际剧场艺术节邀演的《理查 三世》。第五章为结论,笔者将归纳偶戏形式在王嘉明作品中的意义,以及偶戏 形式与王嘉明思考脉络之关联性,并以历史的反覆回归,再度总结王嘉明的作品 特质。
-
失意者的自我救赎——明代水浒戏的文化内涵分析
-
作者:
董云龙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水浒戏
文化内涵
明代
日期:2021
-
描述:
明代文人创作的水浒传奇中,以表现忠奸斗争的方式,寄托着文人士大夫对个人理想与朝廷命运的关切,梁山成为失意者回归朝廷的"中转站";明传奇水浒戏的戏剧矛盾也已由元代水浒戏的社会冲突转变为政治冲突,梁山人物都对朝廷和皇帝怀有一片孤忠,这些都具有浓厚的明代政治斗争的印记。总的说,其中所表现的通过梁山方式肃清朝中奸佞、回归朝廷的道路,也只能是明代士人的一厢情愿的幻想。明代文人传奇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与之主要接受群体文人的期待视野达到了统一。
-
稷益庙明代戏台中的哈斯效应研究 ——兼议在古戏台上唱戏为何不用专职指挥?
-
作者:
杨阳1,翟晓多2,高策3,任世君4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声学技术
延迟
哈斯效应
回声
明代戏台
日期:2022
-
描述:
古戏台作为古代承载戏曲表演的声学建筑,其形制结构的设计与声学技术的演进和声学功能的进化密切相关。基于对全国历代古戏台声学的专项考察,本文发现明正德年间创建的新绛县稷益庙戏台的通面阔超过17.7m,其后建造的明代戏台最大尺寸也仅为其82%,即便是在场上演员数量达到鼎盛时期的清代也很少有超越他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在该戏台上演出时鼓师觉得文场乐器有时“拉不动”,文场乐师觉得听鼓板的指挥也比较“费劲”;演奏快速的乐曲时文武场的节奏不易对齐,演员也觉得咬字不清,口齿不利索。声学测量与分析结果证明,分坐在该戏台次间的武场鼓板与文场管弦因距离较远导致传声延迟约47ms,增大了文武场两声部的配合难度,还使声音的清晰度和平衡感变差;相距16.353m的两侧平行山墙可使舞台正中大声歌唱的演员感觉到清晰的回声。重要的是,早在明正德年间,哲匠们已通过营造这座戏台认识了哈斯效应(Haas Effect),发现通面阔太大是造成上述不良主观感受的“元凶”,于是将其经验教训成功应用在其后营造的其他戏台上,科学消除了延迟和回声对戏曲表演的干扰,解决了鼓板兼职戏曲乐队指挥时文武场声部协调统一的问题,可谓中国最早的哈斯效应实验。与哈斯的实验结论相比,明代哲匠得出的临界阈值比哈斯少了3ms,却比他早了约430年。
-
明传奇史记戏研究
-
作者:
代伟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
描述:
明传奇史记戏是《史记》与传奇戏曲相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史传文学与戏剧文学两种体裁的成功碰撞。本文将明传奇史记戏置于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中,以《史记》及其在明代深入地传播接受为基础,分析从《史记》到史记戏的发展演变规律,探索明传奇史记戏在时代文化浸染下独特的艺术风貌,考察史记戏作家在现实影响下的文化心态。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明传奇史记戏的概念作了定义,并对史记戏作品进行了梳理。首先,整理了目前学界对“史记戏”概念的解释,通过辨析,认为现有的解释并不严密,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明传奇史记戏的年限作了规定。其次,阅读分析了古今各戏曲研究者的文献论著,对明传奇史记戏的剧本数量、本事来源及其保存状况做了梳理。第二章通过对《史记》的分析,认为《史记》具有的戏剧性因素为史记戏的接受提供了可能,这些戏剧性因素也是史记戏创作的内质条件。通过对《史记》在明代广泛传播与接受情况的论述,证明了明代是《史记》阅读、研究、刊刻大盛的时代,这种良好的氛围是史记戏创作的文化条件。通过对明代文人戏曲观念的解读,认为明代文人对待戏曲的态度的转变,是明传奇史记戏创作的思想条件。第三章主要揭示明传奇史记戏对《史记》的接受与发展。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史记戏与《史记》记载的内容进行对比,从外部结构形式探索总结了史记戏发展演绎《史记》的规律。其次,从内涵出发,说明了史记戏对《史记》实录精神、悲剧精神、语言艺术的接受与重写。再次,从明朝时代精神出发,阐释了史记戏鲜明的时代特色——尚奇和情理对抗。第四章以明代社会现实为切入点,分析明传奇史记戏作家的创作心态及目的。认为功名的失意,使明代文人以传奇为工具抒发愤懑不满之情。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风俗败坏的现状,刺激史记戏作家以古事来讽今世。通过对现实困境的冷静审视,史记戏作家已觉察到封建末世的来临,故借历史演变、兴亡交替、朝代更迭,探讨兴衰治乱的规律。
-
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现象研究
-
作者:
魏子怡
来源:
扬州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文人化
晚明
戏曲插图
日期:2022
-
描述:
自宋元时期以来戏曲插图本进入大众视野,阅读戏曲插图这一活动便在我国传统社会扎根下来。晚明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逐渐被削弱,文人不再秉承“学而仕则优”的理念,逐渐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来。社会思想的解放带动了各种文学作品地位的变化,戏曲文学可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戏曲创作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文人参与到戏曲插图本出版的各个环节中,他们以独特的审美影响着戏曲插图风格,改变了以往“插图作为文本的衍生品”的局面,插图的独立性增强,越来越趋向于文人画风格,成为可供赏析的艺术作品。本文以文人参与插图绘制为线索,探究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的具体表现,进而分析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现象背后的原因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以分析晚明前、晚明两个时期戏曲插图本概貌,晚明前戏曲插图本现存数量较少,插图所占面积小,主要作用是对戏曲文本进行诠释,风格质朴粗犷;晚明戏曲插图本现存数量较多,插图形式变多,主要分为图文共页型、单页满幅型、跨页型。插图所占面积变大,数量变多,为研究此时期的插图风格变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第二部分深入考察戏曲插图文人化的进程和表现形式,分析戏曲插图本刊刻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变化,文人参与到出版事业与戏曲插图绘制中、刻工的审美水平日渐提升是导致戏曲插图文人化的直接推动力量;戏曲插图文人化的样式体现在插图版式、插图内容与插图功能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挖掘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的原因,一方面文人因为科考失利、仕途上遭受打击便投身于听曲观戏这一活动中,他们创作戏曲来抒发自身情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戏曲。另一方面受众知识水平的提升、审美趋雅避俗趋向文人,更能接受文人化的戏曲插图,这也构成晚明戏曲插图文人化现象能够延续下去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