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论前七子
作者: 徐朔方 来源: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廷相 何景明 诗论 前七子 徐祯卿 李东阳 李梦阳 乐府诗 复古主义 汉魏 日期:1990
描述: 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即明代诗坛上的所谓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不象在他们之前的三杨、李东阳那样官居极品,高高在上,下面围绕着一大群门生故旧,依靠政治上的威望主宰文学界.他们两个人官不超过四品,李梦阳三次下狱,罢官家居后还受到削籍处分,何景明则三十九岁早死,而这个流派居然风行
明代复古诗论的文学史意识
作者: 陈国球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论 何景明 胡应麟 现代学术 文学史观 李梦阳 诗歌传统 文学现象 文学史意识 我国古代 日期:1989
描述: 今人研究文学史,可以视之为专业研究的领域,以求对过去的文学现象有一个综合的认识。无论我们是否能客观地认识过去的文学史,文学史之成为现代学术的“研究客体”(researchobject)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我国古代的诗论家而言——尤其明显的是明代的复古诗派——创作才是最终目的,他们没有必要去专门研究文学史,除非这些研究
谢榛七绝初探
作者: 石麟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前后七子 唐人 归有光 七绝 明诗 民歌 谢榛 《采莲曲》 漠北 战争 日期:1989
描述: 谈到明诗,前后七子多被视为复古派的代表,似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学纲领。其实,摹拟古人乃整个明代诗坛的通弊,二百余年绵绵不断,绝不止于前后七子十数人而已。即就前后七子内部而论,无论是文学观点还是诗作水平,他们之间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和差距。概而言之,前七子中,李梦阳豪气纵横,但失于摹拟;何景明诗才俊逸,颇倾向创造;徐祯卿精致深婉,略露清代神韵派之端倪;此三
康海文学思想初探
作者: 汪正章 来源: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景明 诗必盛唐 前七子 弘治 文学创作 李梦阳 文学复古运动 康海 文学思想 台阁体 日期:1989
描述: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康海文学思想初探
作者: 汪正章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景明 前七子 诗必盛唐 仕途坎坷 复古运动 文必秦汉 穷情写物 台阁体 复古派 诗文集 日期:1989
描述: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清初诗坛与明七子
作者: 赵永纪 来源: 江淮论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前后七子 七子派 云间派 何景明 前七子 文学流派 李攀龙 王世贞 李梦阳 公安派 日期:1989
描述: 一 明代七子派,是指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以及追随他们的那些作家.前后七子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是明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后七子之后,公安派、竟陵派先后崛起,对七子派进行攻击,陈子龙等云间派起而捍卫.不久明亡,而...
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的诗论
作者: 罗仲鼎 来源: 文史哲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景明 诗论 总体目标 评论 李攀龙 美学标准 王世贞 李梦阳 复古 不似之似 日期:1989
描述: 王世贞既主张复古、又反对模拟。主复古是为了树立崇高的美学标准,反模拟是强调学习古人应有正确的志度与方法,两者相反相成,总体目标就是以复古求变革。王世贞认为诗文有严格的法度,作家应该遵守;但他又提出“离而合”的口号,认为不能过分拘泥古法,强调不似之似与妙合自然的美学原则。王世贞对众多作家的评论,显示了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与高度的审美水平,其中许多精采的评断,发前人之所未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诗审美现象解剖
作者: 吴功正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平淡美 诗美学 宋调 审美变异 审美现象 以文为诗 唐诗 审美理想 诗法 日期:1989
描述: 唐后为宋,是历史的朝代延续,然而,历史并不等同于文学史,历史现象不等同于审美现象。明清二代宗唐、宗宋,形成对立的渊源沿革论。明代李梦阳、何景明以盛唐为宗,到了清代,钱谦益、黄宗羲倡宋诗,曾国藩、何绍基掀起宋诗运动,直至出现“同光体”。当代治宋诗者,也总是认为宋人之诗,导源于唐,唐宋诗并驾齐驱,其实,治中国断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往往抬高自己的研究对象,以为对象的地位提高了,自身的研究价值也就水涨船高了。这不是科学的对待研究对象的态度。研究价值并不最终取决于对象,而是取决于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和功能。研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最主要的是为主体所规范。
上页 1 2 3 ... 818 819 820 ... 824 825 82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