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王廷相文学思想探析
-
作者:
汪正章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王九思
王廷相
诗文
何景明
“八股文”
徐祯卿
李梦阳
文学思想
日期:1988
-
描述:
明代弘治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徐祯卿、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等人为反对“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萎弱文风而大力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颇具声势,世称其为“前七子”。
-
学风复古与文风复古——再谈何景明
-
作者:
郭预衡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史记》
何景明
《明史》
学风
专政
仕宦
文风
弘治年间
史家
宣宗
日期:1988
-
描述:
何景明生活的时代,正当明孝宗和武宗两朝。孝宗是个中主,武宗是个昏君。景明成长于孝宗弘治年间,仕宦则主要在武宗正德年间,仕于昏君之朝,且当权阉专政之日,主暗臣奸,仕途很不平坦。 景明入朝登仕之日,又恰值孝宗死、武宗嗣位之时。《明史·孝宗纪》云:“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就是说,孝宗以下,无可称者。现在看来,明朝的帝王,从太祖成祖开始,就已空前专制,但史家尚且以为有“可称者”。至于孝宗以下的那些“无可称者”,其为君之恶劣,也就可以想见了。
-
梅鼎祚和他纂辑的《才鬼记》
-
作者:
田璞,查洪德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纂辑
何景明
戏剧家
文言小说
李卓吾
李梦阳
叶昼
玉合记
梅鼎祚
汤显祖
日期:1988
-
描述:
明人梅鼎祚(1549——1615),宇禹金,号乐胜道人、梅真子、太一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有明一代的大学问家。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我们对他可有如下认识: 他以戏剧家著称,是汤显祖的挚友,二人过从甚密。在《汤显祖集》中,能找到大量有关梅鼎祚的诗文(我们已辑出作为《青泥莲花记》的附录出版)。他现存的剧作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其中《玉合记》流布甚广,影响也甚大,李卓吾曾作评点(一说叶昼评点,托名李贽),汤显祖为写题记,称“梅生工曲”,“《玉合记》足传于时”。他也好诗,少即以诗称,作诗“宗法李何”(李梦阳、何景明),但似乎在诗歌方面成就并不多大。
-
明代前后七子的审美情感论-从“因情立格”到“发抒性灵”的流动性结构
-
作者:
陈书录
来源:
学术月刊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前后七子
七子派
情感结构
流动性
格调说
审美情感
情感论
王世贞
李梦阳
文论
日期:1988
-
描述:
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不仅有拟古主义的失误,而且也有自赎性的反思.他们在逐渐地“自赎”中,孕育出尊重艺术个性、富有思辨智慧的文艺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审美情感论. “情者,心之精”.正是在情感论这个审美核心的问题上,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论不断地显示出变异性.他们不仅主张“因情立格”,进而强调“发抒性灵”,逐步摆脱拟古主义的桎梏蔚为性情的喷薄;而且以他们在文坛上近百年之久的“接力赛”,建构起别具一格的审美情感论.对此,他们中已经有人朦胧地意识到这是“流动情思”,或者说是
-
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兼论何李之争
-
作者:
范志新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何景明
复集
诗必盛唐
“形式主义”
茅盾
李梦阳
钱谦益
诗歌理论
明清
秦汉
日期:1988
-
描述: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有《大复集》。明弘治、正德间的著名诗人。早年追随李梦阳倡复古之论,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海内翕然景从,为明音中兴之胜。”以后与李论文不合,反复诘难,两人交游亦分左右袒。何李之争,生前之轩轾未定,身后之玄黄不息,明清以来,诗家毁誉不绝。近三十余年来,于何、李的创作,意外地冷淡,于他们的诗歌理论,虽间有论述,然几乎众口一词,以“复古倒退”、“形式主义”,弃之如敝屣。虽茅盾先生多所肯定,然积重难返,迄无反响。笔者深有感焉,乃不揣譾陋,仅就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及何李之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
桃花汛里话鲥鱼
-
作者:
施泽民
来源:
中国食品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鲫鱼
鲥鱼
江阴
桃花汛
日期:1987
-
描述: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芦桔未应先.赐鲜遍及中宫第,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路,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筋金盘敢望传.(明·何景明)
-
略论“公安派”的文学革新主张
-
作者:
周学禹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前后七子
何景明
“性灵说”
复古主义者
文学革新
“三袁”
袁宏道
李梦阳
公安派
台阁体
日期:1987
-
描述:
明代末叶,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世,资本主义因素在我国沿海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开始萌芽、滋长,反映在文学战线,则派别迭起,诗文理论,层出不穷,争奇斗艳,各放异彩,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都是晚明比较有名的、有影响的文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文学革新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打算对他们的文学革新主张,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