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政治表达与情欲伪装: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汤显祖与《牡丹亭》
作者: 刘冬梅 来源: 文学前沿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伪装 柳梦梅 牡丹亭 政治理想 杜丽娘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潜意识 人物形象 汤显祖 日期:2009
描述: 任何一部文学或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精神状态的投射,都受创作者人生际遇、思想波动和内心欲望的影响。对弗洛伊德来说,艺术家是‘精神病患者\',他在艺术中寻求并试图发现对他那‘受阻挠的欲望\'的‘替代的满足\'。对于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牡丹亭》,作家个人欲望的投射显得尤其明显。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
明代海上丝路戏剧文化交流及汤显祖《牡丹亭》中描述澳门的研究
作者: 李强,李杉杉 来源: 文化杂志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8
描述: 明代时期,南海地区中外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使中国通向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南移。尤其是葡萄牙人于明嘉靖年间租居了澳门,万历年间,大批欧洲耶稣会士通过此地北上开始大规模地传播西方文化,从而促进了此阶段中西文学艺术交流的日趋活跃与勃兴。也正是在此期间,中原、江南与沿海地区广泛流传以昆腔、弋阳腔为首的" 四大声腔" ,北方各种地方戏曲剧种也随着官商经贸中心的转移而大量传入广东地区,并促使此地形成了以“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与“潮剧”为代表的丰富多样的粤澳地方戏,遂培育出众多的南方戏班剧作家与戏曲艺人。
玉茗堂前朝复暮 四梦园中芳与菲——评邹自振《汤显祖与玉茗四梦》
作者: 尹蓉 来源: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小说研究 邹自振 书评 汤显祖与玉茗四梦 日期:2008
描述: 邹自振先生的《汤显祖与玉茗堂四梦》,材料丰富,视角独特,深入浅出,既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又通俗易懂,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面而又"情"深的汤显祖形象,探讨了多姿多彩的"玉茗堂四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部著作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既是汤显祖的评传,又是一部汤显祖研究的论著,二者兼备。是书也是邹自振先生多年心血的又一结晶,真可谓是"玉茗堂前朝复暮,牡丹园中芳与菲"。
《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创作研讨会述要
作者: 罗伽禄,陈伟铭 来源: 闽江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邹自振 《汤显祖与玉茗四梦》 研讨 综述 日期:2008
描述: 2007年8月,在江西抚州举行了闽江学院邹自振教授新作《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6月版)首发式与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邹自振教授在汤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肯定了《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在汤学研究中的地位,同时对汤显祖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知识女性的理性精神:也说《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作者: 姚品文 来源: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西厢记 理性精神 杜丽娘 明清之际 知识女性 评点本 汤显祖 理论研究 日期:2008
描述: 汤显祖研究中不少学人注意到了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强烈反响,并进行了研究和积极评价,其中突出了《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三妇评本)。这是汤学领域新的开拓。《汤显祖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发表了刘淑丽的文章(该文还论及《才子牡丹亭》),我深表赞同,在此略作补说。
问题选择与学术增值:评程芸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作者: 郑传寅,陈建华 来源: 戏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研究 晚明文学 戏曲史 作者 汤沈之争 徐朔方 晚明思想 学术增值 文学观念 汤显祖 日期:2008
描述: 环视当今的古典戏曲研究,其学术路径大抵可分为两种:其一,将更多的视线与精力投向声腔、戏班、服饰、演出、剧场、舞台等要素,偏重于戏曲形态、演剧模式和舞台艺术的考察,悬置作家作品、忽略文学观念的演进。其优点是可以迅速开疆拓土、填补空白,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另一种则是回归案头,回到戏曲史特别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作者: 郑传寅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宗教智慧 文学评论 艺术智慧 日期:2008
描述: 《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围绕她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有人赏其词清句丽,有人斥其屈曲聱牙;有人视之为曲中魁首,赞赏有加;有人目之为洪水猛兽,肆意禁毁。一部《牡丹亭》不知引逗了多少人的情思!四百多年间,物换星移,昆曲由盛而衰,《牡丹亭》的演出也随着昆曲的衰落而难得一见。而今,一部以“青春”为旗帜的《牡丹亭》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作者: 解玉峰 来源: 文艺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演出样式 《牡丹亭》 折子戏 民族戏剧 厅堂演出 内在规律 全本 汤显祖 日期:2008
描述: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戏剧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近百年来民族戏剧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今日尤甚。鉴往知来,探明从全本到折子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我们民族戏剧之存亡继绝乃至发扬光大当深有启示。
上页 1 2 3 ... 648 649 650 ... 660 661 66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