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汤显祖《牡丹亭》改编成电视剧
作者: 来源: 绍兴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9.10.23
描述: 暂无
市民社科讲堂第62讲讲述汤显祖《牡丹亭》
作者: 来源: 赣州晚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9.10.12
描述: 暂无
纪念汤显祖《牡丹亭》创作410周年 抚州牵手浙江遂昌举办系列活动
作者: 来源: 临川晚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8.04.02
描述: 暂无
《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出版
作者: 来源: 江西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7.08.09
描述: 暂无
汤显祖《牡丹亭》写作时间说
作者: 罗兆荣 来源: 丽水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临川 牡丹亭 大学教授 知县 徐朔方 万历 遂昌 戊戌 汤显祖 写作时间 日期:2006.02.28
描述: 暂无
汤显祖《牡丹亭》的改写与翻译:分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 王广瑜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跨越边界 字幕翻译 青春版牡丹亭 旅行理论 白先勇 汤显祖 日期:2020
描述: 白先勇领衔策画的青春版《牡丹亭》在2004年一推出即受万众瞩目,在海内外的票房上大有斩获,扭转了崑曲自清末以降曲高和寡、观众老化的态势。有监於此,笔者推测青春版之所以创下票房佳绩,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非中文母语者进入崑曲演出的剧场,势必与制作团队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以翻译的视角观察青春版的制作特色,一方面藉萨伊德的旅行理论、米勒的翻译即「跨越边界」理论探讨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塾〉、〈惊梦〉两出戏跨越时空边界後演出形式的转变与现代意义,进而分析演出中的各式媒介共同诠释文本的方式;另一方面从语际翻译的观点探究上述两出戏的字幕英译策略,进而了解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强调与代偿的部分如何影响非中文母语观众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欣赏。
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白之英译《牡丹亭》研究
作者: 杨阳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9
描述: 暂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昆剧《牡丹亭》研究
作者: 巫丹丹 来源: 山西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跨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课堂 日期:2018
描述: 本论文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昆剧《牡丹亭》为研究对象,在对《牡丹亭》文本英译全本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其多个版本戏剧演出的跨文化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演出对外传播的策略,最后重点讨论《牡丹亭》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传播现状,以及开设以《牡丹亭》为主题的昆曲文化课程的构想、困惑、策略和意义。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引言从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与缘起。文中论及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西文化交流是汉语国际教师日益迫切的任务。《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因其炽烈深情震撼人心。在它流传了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闪烁出新的时代意义。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牡丹亭》全本的英译,昆剧《牡丹亭》走出国门,尤其是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范围的登台,使《牡丹亭》传播成为中国昆曲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典型。第一章,对比分析《牡丹亭》英译全本的跨文化传播。《牡丹亭》的英译文本因其翻译主体不同分为两类,汉学家的“译入”本和国内学者的“译出”本。本章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了伯奇、张光前、汪榕培英译全本的特点,并选取三个译本同一段译文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从而总结《牡丹亭》英译的问题和对外传播的策略。第二章,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牡丹亭》舞台演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歌剧版、传奇版、青春版和园林版《牡丹亭》的传播现状,根据剧作演出呈现的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跨文化理论知识,包括文化的认知体系,文化权利,文化的观念体系,文化相对主义,社会互动与认同,传播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文化多元性等,最后总结昆剧《牡丹亭》走向世界的启示,即中外交流和媒体广宣。第三章,着重讨论了《牡丹亭》在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构想、困惑和实施策略和教学意义,借助调查问卷用数据化的形式证明《牡丹亭》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经典选材,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设计。结语再次强调昆剧《牡丹亭》的独特魅力,并对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汉语国际课堂进行展望。
上页 1 2 3 ... 659 660 661 66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