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以美国汉学为主
作者: 汪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美国汉学 情 汤显祖 日期:2014
描述: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案头文学和舞台表演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牡丹亭》自问世四百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初具规模还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国外的《牡丹亭》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由于海外汉学的《牡丹亭》研究选题多、范围广,难以一一介绍叙述,笔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在海外的《牡丹亭》研究成果中,美国和日本可谓是各领风骚。然而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对于原文准确性的语言因素的考量,笔者选取了美国《牡丹亭》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介绍评介,同时,以研究内容为切入点,选取较为热门的几个研究重点,分为主题研究、“梦”的研究、海外传播和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每个方面则分别选取对应观点迥异的论文作品各两篇作为佐证进行论述。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了艾梅兰和夏志清两位汉学家的著作。他们分别从“情”和“时间”的角度对《牡丹亭》的主题做出解读,将《牡丹亭》放到时代背景和汤显祖的个人创作中做整体观照,呈现出不同于国内研究的独特审美趣味。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选取了李惠仪和吕立亭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古典,一现代,通过对比,了解美国汉学界《牡丹亭》研究思路的转变。第三部分,针对《牡丹亭》对于后世文本和社会的影响意义这一主题,选取了宇文所安和高彦颐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介。最后一章,笔者介绍了海外《牡丹亭》演出舞台上两部重要的表演:彼得·塞勒斯的歌剧版《牡丹亭》和陈士争的传奇版《牡丹亭》。通过对着两次演出概况的介绍,可以从传播的角度窥得《牡丹亭》从文本到舞台传播上贯穿始终的两种模式,即:一部分的研究者沿用中国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融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将《牡丹亭》放到整个明末清初背景中去观照;另一部分的研究者则采取“他者”的眼光,将《牡丹亭》套入西方理论之中,作为研究工具或文化载体。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够见微知著,帮助我们将中国文化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推广开去。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
作者: 谢超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批评研究 日期:2012
描述: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吴吴山三位夫人以江西著名作家汤显祖的经典著作《牡丹亭》为对象进行评点的一个本子,是《牡丹亭》在清代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女性评本。本论文从批评史的角度入手,以吴吴山三妇对《牡丹亭》的批评为研究对象,考察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角度和观点。本论文立足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围绕《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展开,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一章着重介绍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吴吴山及先后与吴山约为婚姻的三位女子的基本情况,同时,思考了三妇本《牡丹亭》诞世的具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第二章选用关目、角色、舞台、砌末四个方面讨论三妇论《牡丹亭》的戏曲特色,从文本入手,探析吴吴山三妇对《牡丹亭》中文学特征的评点,以杜柳二人为主,分析三妇评点《牡丹亭》人物的特点;第三章评论三妇在《牡丹亭》中看到的不同类型的情感世界,挖掘三妇在评点《牡丹亭》时流露出的社会观点和生活态度;在结语中,根据三妇评点《牡丹亭》的话语,总结三妇本《牡丹亭》的特点,并且联系《牡丹亭》批评史发展情况,评析三妇本的地位及影响情况。希望在文学批评的个案研究上取得一定突破,为《牡丹亭》批评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汤显祖《牡丹亭》和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比较研究
作者: 毕益芳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蒙特威尔第 汤显祖 《奥菲欧》 对比研究 日期:2009
描述: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深入,学术界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越来越重视,这种文化的对比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但对于中国的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的对比研究来说相对还比较薄弱,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具体两位大家的研究来推动戏曲与歌剧领域的中西文化的研究。 汤显祖(1550—1616)与蒙特威尔第(1567—1643)是同时代中西戏剧领域的大家,他们的剧作《牡丹亭》和《奥菲欧》是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歌剧艺术的领军之作。《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作品,其题材来源于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传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它是中国昆曲艺术的代表曲目,在中国的影响深入而广泛,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越了同时代其他的戏曲艺术作品。《奥菲欧》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早期优秀的歌剧作品,其题材同样来自于民间口头传承的希腊神话《俄耳甫斯》的故事,它经过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的天才创作,一举成为欧洲近代歌剧的标志作品,奠定了歌剧这个艺术品种的基础。 歌唱是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这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舞台表演特点,对两位大家及其两部巨作进行多角度的对比研究,能够让我们看清两种艺术形式因其不同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视角下的汤莎人文思想比较
作者: 张玲 来源: 苏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诗学 莎士比亚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汤显祖 日期:2006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阅读视角和分析模式向我们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 “人的解放”这一伟大思想的新的、深层次的意义。女性主义理论用解构的方式颠覆文化中的父 权意识,同时在解构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文化。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存在着种 种不足,但由于它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它自身具有进一步深入、 拓展和完善的可能。性别诗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完善和最终归宿。性别诗学的理想目 标是“双性同体”,主张建立保留个性差异的双性文化,寻求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有机地综合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学术批评的方法、观点和目标准绳是本文的理论定位和具体文本 分析的理论基础。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视角切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研究,并非出自异想天开 的生硬嫁接,而是作品的本质和内在要求使然。对女性命运和性别主题的关注成为汤显祖和莎士 比亚思考人性,表达人文理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着眼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 高度探寻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又从女性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解放。女性问题和性别关系问 题正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基于人文思想对“人”本身重视的观照下而被发现的。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采用的解构的阅读方式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男女角色对父权传统中性别刻板定 型的反叛、对两性特征僵化表述的颠覆,以及剧作家对还原了自然本性的“双性气质”的“人” 与平等的两性关系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他们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大打破了父权制的社会和文学 传统矗立起的虚假的女性镜像。她们不愿甘当传统规范所要求的“客体”,不再沉默失语,不再 是“他者”,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和性别意识,无论在进步性还是局限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和 差异。这与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中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传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 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女性和性别问题的反映、关注和思考是伟大的。他们的作品无论从历 史上还是逻辑上都已经包含了女性解放的深刻内涵和女权运动的萌芽。基于此,这两位伟大的戏 剧家的作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提供了最好的文本,反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 诗学则为分析比较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视角。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
作者: 程华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1989
描述: This presentation has first classified and sumed up the research made on Pavilion of Peony by researche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past four hundred years in terms of the patterns.
汤显祖《牡丹亭》和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中爱情唱词的文体比较
作者: 杨韵迪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思想态度 唱词特点 比较研究 语体分析 更新日期:2022-05-22
描述: 《牡丹亭》是享有“中国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杰出戏曲作家——汤显祖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无论从其昆曲唱词本身还是故事的内容和意义来看,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2004年,由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汤版基础上大胆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上映,使昆曲名作《牡丹亭》再次成为公众焦点。从汤显祖《牡丹亭》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虽然两个文本的故事原型都是基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传奇,然而在不同时代语境下二者传达对于爱情态度的方式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异质性来源于两个文本对昆曲唱词特点的把握之不同,从而使得跨越时代的两个文本不仅在各自的时代里被接受,并在厚重的历史阻隔中实现隔空对话。 文章从语体学角度出发,选取《牡丹亭》两个文本中与爱情主题相关的唱词,按照语体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依次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进行论述分析。语音分析发现节奏感在昆曲唱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节奏的不同把握反映出人物在各类情境下的相应心境;词汇分析发现诗意美是《牡丹亭》中爱情唱词的另一特点,作者通过或直接、或间接的词汇表达,展现出人物在表述爱意时的不同态度;句法和语义研究则发现简洁化是两版《牡丹亭》语言的共通之处,简单明了的对话能够将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晰迅速地传达给观众。此外,经过对比分析,文章发现青春版《牡丹亭》的语言比汤版更加精炼、直白,作品人物在认可爱情的基础上,整体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文章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根据语音研究中的超音段音位分析、词汇研究中的动、名词分类、以及句法和语义研究中考虑句子成分和会话语境这几大分析要素,归纳比较《牡丹亭》古今两个版本的唱词特点,从语言研究角度发掘形成该比较结果的社会因素,并进一步证明了《牡丹亭》这一杰作的思想先进性。
汤显祖《牡丹亭》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作者: 程芸 来源: 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汤显祖《牡丹亭》的域外传播是"汤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然而,研究者通常关注西方的情况,对东亚地区《牡丹亭》的流播则有所忽视。事实上,《牡丹亭》早在清顺治三年(日本正保三年,1646)即流入日本,是江户时代东渡次数较多的中国戏曲文献。 (①) 本文勾辑古代朝鲜王朝汉文燕行文献(通称"燕行录")中的资料,并辅以其他相关记载,试图呈现《牡丹亭》东传朝鲜半岛的某些痕迹,并发掘其潜在的文学史意义。
试论汤显祖《牡丹亭》对昆剧音乐的贡献
作者: 周雅文 来源: 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对于很多昆剧爱好者而言,汤显祖《牡丹亭》代表了昆曲艺术的最高成就。《牡丹亭》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文坛曲苑,"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400多年过去,《牡丹亭》不仅仍然在国内上演,而且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有关汤显祖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令人遗憾的是,对其音乐方面的研究远远滞后。零星散见于学人论文中有关其音乐方面的论述,大
上页 1 2 3 ... 660 661 66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