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1959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1月报考南京大学中文系宋元明清文学专业研究生,12月录取入学。由于导师陈帆教授(其时只有一、二级教授方可指导研究生,帆师系一级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早在50年代初已由传统的古代文学和哲学转向近世的戏曲小说。因此,我的专业学习也偏重于明清戏曲小说。

1959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1月报考南京大学中文系宋元明清文学专业研究生,12月录取入学。由于导师陈帆教授(其时只有一、二级教授方可指导研究生,帆师系一级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早在50年代初已由传统的古代文学和哲学转向近世的戏曲小说。因此,我的专业学习也偏重于明清戏曲小说。1962年2月研究生毕业,作为教育部储备教师暂留母校,从事《元曲大辞典》的编纂工作。1963年9月底,由教育部分配到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科研的生涯。

虽然早在1962年,我就曾在《汇海学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略误元剧“水浒戏”》(1962年,第二期),但我辈开始与教学同步,认真地(甚至可说拼命地)进行科研工作,一直要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1979年我被评为讲师;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退休。真正的科研始于1979年,迄今尚在进行之中。

牢记先师陈帆教授的教导,治学文史并重,主治明清戏曲小说(以戏曲为主),兼顾明清诗文。研究明清戏曲,以史论和作家作品为主,兼顾剧场艺术。近三十多年来的学术研究重点:一是昆腔传奇和南杂剧(含史论和作家作品);二是昆曲(含史论和传统改编的昆剧)。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本科生的元明清文学史与戏曲选、小说选的教学工作;结合明清戏曲、小说专业硕士的培养,先后开设了“汤显祖研究”、“江苏戏曲家研究”、“《红楼梦》一家言”、“明法章回小说的艺术世界” 和“古代悲剧名著赏析”等专题选修课。因此,我的学术研究始终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紧密结合,尚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从1979年至今,我的学术生涯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第二个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第三个阶段,退休至今。

第一个阶段,重点研究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洪昇和《长生殿》。此外,还对明清传奇作家徐复祚、唐仪凤、冯梦龙,阮大 ,张坚、沈起凤等人作了一般性的研究,在《南京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书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1979年开始我着手研究吴吴山三妇本《牡丹亭》,1980年第四期的《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吴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及其  》;1983年第二期的《抚州师专学报》上发表了《吴吴山<还魂记或问十七条>评注》。1982年10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文化部、中国剧协和江西省有关部门在南昌、抚州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我应邀出席并提交了两篇论文:《“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略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收入抚州地区纪念汤显祖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选》,1982年9月内部出版,供会议用)、《“玉茗堂派”初探》(收入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关于洪昇和《长生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是普及本的丛书之一,仅六万余字,但获及了江苏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长生殿》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1987年6月我应邀参加了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主持召开的《长生殿》专题研究会,我的长篇发言收入了1989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长生殿>讨论集》。另外,我还曾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评论章培恒《洪昇年谱》的文章(参见1981年第三期),在《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有关评论《  婵娟》的论文(参见1983年第二期)。关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研究,经历了我学术生涯的三个阶段,长达三十余年;至于洪昇和《长生殿》的研究,更开始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更贯串了我五十年的学术生涯。1989年底,拙著《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有关明清昆腔传奇的概论性著作,有关汤显祖的论述,共有三章之多(全书共十六章):

第9章  浪漫主义戏曲大师汤显祖和他的《临川四梦》

一、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

二、汤显祖的时代和思想

三、《紫箫记》和《临川四梦》

四、《临川四梦》的梦境构思和描写

第6章  “汤沈之争”和“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曲学主张

一、“汤沈之争”的起因、实质和影响

二、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

第7章   吴江曲派和临川曲派

三、临川曲派的主要成员和风格特点

由此不难窥见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在明清传奇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学术研究中的份量。

在我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江苏先后成立了“《红楼梦》学会”和“明清小说研究会”,我积极地参与了这两个学会,并荣幸地被会员们推选为理事和副会长,直到退休为止。每次参加学术年会,我都提交了论文。因此,这一阶段我在《水浒争鸣》、《江海学刊》、《红楼梦学刊》和《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明清小说的论文也有十多篇;另外,还与同事合作点校了冯梦龙的《情史》由岳麓书社于1986年9月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我的学术研究是“全面出击”的话,那么第二个阶段便转向了重点突破。此时我申请到两个科研项目:《全祖望评传》、《“苏州奇人”黄摩西研究》,这两个课题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必须集中精力和时间,于是相对减少了有关明清戏曲和小说的研究。

全祖望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故国忠义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等全方位的史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学术风貌。作为匡亚明主编的200位中国思想家评传的传主之一,如何撰写这部史学著作,对我这个出身中文系的人来说,不啻是个新的课题,难度相当大。而被誉为“苏州奇人”的黄人(摩西),清末及初人,商社著名诗人,其肇始于1904年的《中国文学史》,虽最后完稿稍后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但就其体例内容和篇幅、影响而言,林著无法望其项肩。这是由国人所撰著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中国文学史巨著,可谓常无古人后无来者。黄人生活的时代虽离现在并不久远,但由于资料匮乏,如何从“奇人”的视角切入,研究其生平和思想,以及他的学术著作和诗文杂著,亦颇为棘手。

1996年初,《全祖望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最早问世的50部评传之一,是年春主编匡亚明在北京召开了50部评传问世的新闻发布会。1997年底,《全祖望评传》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经过两年的辛勤笔耕,《“苏州奇人”黄摩西研究》于1995年脱稿,交给了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徐斯年先生很快作了审读,并写出了建议出版的报告。但是,由于课题比较冷门,出版社一直束之高阁。直到1998年为筹备欢庆东吴大学百年校庆,有关领导才想起了拙稿,1999年春经修改于2000年3月出版。全书400万字,其中经我收集校点的黄摩访谈录、诗录、词录、曲录和《中国文学史》选录约20万字。

第二阶段的两部专著,虽非我的本行,但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对我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却大有裨益。同时忙中偷闲,在这个阶段,我还撰写了二十多篇有关明清戏曲和小说的论文。1995年11月,我的首部明清戏曲论文集《汤显祖与明清传奇研究》,由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入了有关汤显祖的论文八篇。时任台湾花莲师范学院语教系教授杨振良先生,不仅宠赐序文,还曾在《中央日报》撰文推荐介绍拙作的出版(参见1996.4.26台湾《中央日报》刊发的《绳谜传统的曲学力著——读王永健<汤显祖与明清传奇研究>》。

1998年,按学校规定,我退休了,但返聘又工作了一年。1999年起,正常的教学工作不再担任了,但退还不休,每年还得参加博士生的答辩工作。而有关明清戏曲、小说的科研也仍在进行之中,有关戏曲、小说的学术会议照常参加。退休后,更自由了,选题任凭个人的喜好,写作也已无功目的,也更随心所欲了。更令人兴奋的是,我退休不久,昆曲于2001年5月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标志着昆曲的价值得到世界的公认,这无疑为昆曲保护、抢救和振兴带来了重大契机。顿时中国大陆掀起了空前的昆曲热,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从此便成为国内外昆曲活动的中心。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建立,苏州昆曲院的演出活动日趋兴旺,苏州被文化部确定为昆曲艺术节的永久会址,苏州市政府与苏州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并创刊了《中国昆曲论坛》,每年出版一辑。2003年11月,作为第二中国昆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门,首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山—苏州拉开了大幕,从此每隔两年召开一次。我被聘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中国昆曲论坛》编委。从2003年起,我连续参加了七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究会,在《中国昆曲论坛》上连续发表了八篇有关昆曲史论、作家作品和剧评的论文(其中有关汤显祖的就有两篇)。退休后,我的学术生涯与昆曲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昆曲便成了这个阶段的主题。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洪昇的《长生殿》,均是昆腔传奇的经典作品,研究昆曲当然必须研究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洪昇和《长生殿》。退休以后这个阶段,汤显祖和洪昇也仍然是我念念不忘的两位昆腔传奇大家。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由顾笃璜节选整理的《长生殿》的成功演出,轰动了国内外。不仅拉近了昆曲与年青观众的审美距离,使方言的昆曲走向了世界;还掀起了近十多年来新一轮的“《牡丹亭》热”和“《长生殿》热”。为此,我深感欣慰,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长生殿》齣评(发表于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论集》第三十二号,2003年)

《洪昇》(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年出版)

《长生殿》之功臣(此文2005年10月提交给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长生殿》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千古情缘—<长生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再论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此文提交给“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入西冷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何谓“《牡丹亭》热”?——与黄天骥、徐燕林先生商榷(发表于2007年辑《中国昆曲论坛》)

“砥柱洪流,抱琴太古”的“豪杰之才”——黄人《中国文学史》

有关汤显祖论述评议 (《汤显祖研究通讯》2006年第二期)

明末清初的《牡丹亭》热(《汤显祖研究》2016年第一期)

2006年1月,我的第二部戏曲论文集《昆腔传奇与南杂剧》,由台湾地区的“国家出版社”出版,台湾著名学者曾永义先生在序文中的溢之辞,令人感动又惶恐。此书收录了我的16篇论文,其中有关洪昇和《长生殿》的6篇,有关汤显祖的1篇,有关昆曲史论的4篇,有关明清传奇作家作品的5篇。2011年11月,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有关明清小说的论文集:《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共收入28篇有关明清章回小说的论文。

五十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拙著和拙作,既有学界和学人的关注和赞许的,也有提出批评和商榷的,对此,笔者的态度是泰然对之,宠辱不惊。如今事过境迁,而我年逾八旬,更能正确地对待这种关注和赞许,批评和商榷。学术总是在争鸣中发展的,关注和赞许,批评和商榷,皆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