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明代宁夏籍作家胡侍四考
作者: 田富军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侍 考辨 字号 籍贯 日期:2014
描述: 胡侍(1492-1554),明代中期诗文作家,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鸿胪寺右少卿.与"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康海友善,有多部著述传世.前人关于其籍贯、字号的考订过于简单或存在偏颇,关于"夺秩编民"后的"诏复"问题多从古人之说,未进行深入辨析.通过考辨可以确定:胡侍籍贯宁夏;字承之;号蒙谿...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4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作者: 来源: 满分阅读(高中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考试 高三 何景明 语文试题 梧桐 重庆市 巴蜀中学 日期:2014
描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明代篆刻摹古思潮
作者: 陈作霖 来源: 中国书画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篆刻艺术 王阳明 何景明 明代绘画 印薮 李攀龙 朱熹理学 艺术思潮 明弘治 新理学 日期:2014
描述: 一艺术思潮的萌生需要社会各种因素的配合:思想哲学的趋势、同门类的艺术趋势、相应的手工业制造技术等。时至明代,宋元以来的程颐、朱熹理学已经腐朽衰落;王阳明的"心明便是天理"和"知行合一"的新理学得到流行;同时出现了博览群书派和研究经史派;他们都主张个性解放与心灵自由。明代绘画对宋元绘画的研讨尤为重视,摹古之风大盛,明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和书法部出现了新变化,文学上出现了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的"前七子",与后出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的"后七子",先后提倡古学,反对明初的"台阁体"。明代徽州刻书盛极一时,万历年间达到鼎盛。宫刻、书院刻、家刻、坊刻齐头并进,工艺雕刻与篆刻都是以刀为工具进行操作,两者关系及其密切。①尤其当明嘉靖、万历时期文人篆刻风气兴起之时,出于借鉴临摹的需要,对古印谱的需求很大。一些古印章借木版雕刻的形式行世,大大推动了文人篆刻的发展。万历三年(1575)由徽州人王常选辑的《印薮》以木板翻摹秦汉印章,风靡全国。明代出土文物日多,其中就有不少的秦汉印,考古与文字考证之事亦渐兴起。许多文人学士、书画家好古成癖,他们描摹文字、考订证伪、标榜汉印、广集印蜕成谱,尽日心摹手仿,拟古成风②,为明代篆刻摹古热潮的勃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明代诗论中的易学命题——“富有”、“日新”的理学诠释与诗学影响
作者: 孙学堂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富有 日新 理学 易学 文学复古 日期:2014
描述: 《周易·系辞》所说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是一个被不断赋予新内涵的理论命题。张载、朱熹的阐释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渗透到文学领域,成为明代文学复古派诗论的重要理论支柱。何景明和王世贞多承张载之说,强调"义理一贯"以简化法度,李梦阳和李攀龙则多沿朱熹之论,看重"藏用"和"显仁"的辩证关系,坚信"变化"、"日新"是循序渐进的必然结果。
《汉语大词典》中“美女冯子都”实为“男子”考
作者: 王勇 来源: 辞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冯子都 何景明 汉语大词典 羽林郎 毛传 《玉台新咏》 第一义 权威工具书 罗敷 郑风 日期:2014
描述: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汉语词典,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权威工具书。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汉大》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兹对《汉大》中一处错误加以考订。在《汉大·子部》收有"子都"一词,共有两个义项。其第一义项解释为"古美男子名",所举例证为《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称:"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孟
明文“极于弘治”说刍议
作者: 何诗海 来源: 文学评论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弘正 七子派 何景明 普泛性 前七子 弘治中兴 学史 理论命题 明清文学 明代文 日期:2014
描述: 明文“极于弘治”说是明清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论断.此说并非产生于对明代文学史的客观描述,而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盛世文学图景的构建,是七子派为廓清台阁文风,扩张本派声势,争取文坛领导权而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并随着其原始语境的退隐而逐渐演化为对整个明代文学史的评价.然而,正因隐去原始语境成为一个普泛性论断,此说的涵盖面、周延性甚至客观性在后世都不断遭致质疑,异响别调时时间起,为了解明清文学思潮的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李梦阳、何景明诗学论争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索隐
作者: 郭鹏 来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景明 诗社 李梦阳 诗学 日期:2014
描述: 李梦阳与何景明的诗学论争有着深层的理论含义。对于李梦阳来讲,其诗坛盟主的身份意识对其理论主张的阐述逻辑与述说方式产生了影响,我们不应仅从其语言措辞本身来解读其诗学理论。结合前七子时期的理论背景与明代诗学的发展走势,重新厘析李、何之争,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理解二人的诗学观念及其理论意义。
析莫砺锋、阮忠诗歌研究之差异:以《江西诗派研究》《唐宋诗风流别史》的比较为例
作者: 刘宝强 来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阮忠 莫砺锋 《唐宋诗风流别史》 诗歌研究 《江西诗派研究》 日期:2013
描述: 明代何景明曾在《杂言十首》中谓:"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他的这种"文体代变"的文学观念虽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萌芽,却有些过于绝对,言于轻率。对当代学者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和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这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两位学者在诗歌研究上的差异,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宋代诗歌的独特地位和魅力,对宋代诗歌作出更加公允的判断。
上页 1 2 3 ... 21 22 23 ... 47 48 4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