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公安三袁传记散文研究
作者: 刘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安三袁 传记散文 独特风格 题材内容 “性灵” 艺术特色 日期:2016
描述: 传记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汉代发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变。这一时期,政教衰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心学广泛传播,文人开始自觉地反思前代文学,也开始审视内心真实的感受,创作出众多反应主体情思的传记散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公开反对复古派字句模拟的做法,强调“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映在传记散文创作上,他们喜欢选取社会上的一些狂人异端为传主对象,热衷于赞颂底层百姓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创作在中晚明文坛引起极大轰动,文人竞相模仿,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公安三袁的传记散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部分主要是对三袁的传记散文进行研究综述,简要介绍传记散文的发展和三袁的生平概况,并分析三袁传记散文历来不受重视的原因,以及二十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文人对公安三袁的重新认识。这部分的着重点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对公安三袁的研究,包括对三袁生平、文学思想和散文的研究。第一章主要梳理传记散文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在中晚明时期的新变。主要包括三节,第一节对“传记”二字进行释名并分类,阐明不同类别传记的特征和盛行时代;第二节将传记散文放在中国古代传记散文发展的历程中进行源与流的分析;第三节论述在中晚明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传记散文出现的新变。第二章主要介绍公安三袁的性格特征和文学思想,这对研究三袁的传记散文和分析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章以三袁的传记散文为主要的研究资料,分析他们不同性格的成因,并阐明其文学思想。第三章是三袁传记散文的主要内容。按传主对象的不同,分为亲朋好友传记、朝廷官员传记、狂人异端传记、底层百姓传记、商人传记和女性人物传记,并分析三袁传记散文在传主选择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的不同。第四章是三袁传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从叙事、写人和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他们文章的艺术魅力,并分析三袁文章在遣词用语、写人侧重点和主观情感涉入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最后的结语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阐述公安三袁传记散文的时代价值,并分析他们文章的不足之处。
论公安三袁的文学通变观
作者: 袁英华 来源: 辽宁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安三袁 文学通变 价值 真 日期:2014
描述: 明代中后期兴起追求个性解放、反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心学思潮,公安派的文学思想也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公安派的主将是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文学通变观是三袁文艺思想中相通的部分,他们能够在前后七子在文坛上强劲的时期,提出反对的声音,大声高呼文学通变,不仅可见出他们的胆识,而且这一思想也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他们的通变思想在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在通读公安三袁原著及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对他们的通变观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本文主要包括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共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选题的意义,学术界对公安三袁文学通变观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公安三袁的文学通变思想是什么,着重论述公安三袁文学通变观的核心观点,首先从他们对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主义的批判说起,虽说他们反对复古成风的这种不良风气,但他们也主张向古人学习,关键是怎么学的问题,是学习古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的问题。其次,论述了公安三袁主张文学通变中崇尚的文学要“真”,因为变是真实的表达。接着论述了他们如何看待古与今,具体是怎样立足时代,从自己出发向古人学习。再从他们主张文学语言自然本色的方面论述他们的文学通变观。第二章从三袁通变思想的差异入手,谈三兄弟有关自然之趣的不同审美趋向以及对才情与法度关系的不同见解,以期对三袁的通变观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第三章主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考察公安三袁在哪些影响下提出了文学通变观,如公安三袁对刘勰通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李贽的人生态度和文学思想对公安三袁的启发。第四章概括了公安三袁的文学通变思想的文学理论价值,主要从对晚明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和对当下文学的启示两方面进行论述。三袁的文学通变观不仅影响了晚明文学思潮的走向还对晚明文学理论的建构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除此之外,对当代文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代文学的百花齐放印证了公安三袁的文学通变观。结束语总结了公安三袁文学通变观的价值,和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他们的通变思想对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作者: 郭小微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灵说 传承 影响 公安派 背景 日期:2013
描述: 明代初期,“复古”主义就占据文学思想的主流。先是有杨维槇、林鸿、高棅等人支配了诗坛;而后又有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继起。接下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喊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口号,后有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的兴起,这其间虽然有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唐宋派文人的反抗,但影响不大。“公安派”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明代文坛的发展变化,反对复古主义,高举“独抒性灵”的大旗,提倡变革的文学创作理论成了主宰一时的支配力量。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公安派,第一章明代文坛的“公安派”,主要是对“公安派”进行简介,了解“公安派”和其主要作家。以及“公安派”兴起的背景,有社会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其中文化背景包括李贽对公安三袁的影响、“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第二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通过袁宗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开创、袁宏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弘扬及袁中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来体现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第三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性灵说”,主要体现“性灵说”真与露、俗与趣及求变的文学创作主张。第四章“公安派”的影响,主要论述“公安派”对竟陵派、晚明小品文、袁枚、“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公安三袁交游与文学研究
作者: 洪彦龙 来源: 复旦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袁宗道 袁宏道 公安派 袁中道 交游 日期:2013
描述: 公安三袁是晚明万历文坛上引领一代风气的兄弟作家。他们所倡导的“性灵”文学,为“后七子”模拟复古笼罩下的晚明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以袁宏道为主帅,三袁为核心,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学士人,形成了万历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公安派。本论文重在从公安三袁交游的角度分析公安派形成、发展、壮大及至衰落的流变过程。考察的理论立足点有三:第一,静态与动态结合。一方面将公安派作为整体作静态研究,分析其交游的性质;另一方面,又从动态的角度,从时间和地域、交游网络等多方面研究公安派之发展。第二,横向与纵向结合。横向上,从公安派内部来看自身交游的整体性:纵向上,从文学流派发展(后七子一公安派一竟陵派)来看其交游的复杂性。第三,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既有个体交游的个案分析,又有群体交游网络的整体把握,这样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研究公安派交游之影响。第一章总论部分主要考察公安三袁交游的人物构成、发展阶段、地域因素、科举作用、交游方式及文学创作。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公安三袁的交游网络。第二章以袁宗道与陶望龄、黄辉之交游,袁宏道与江盈科之交游。袁中道与钟惺、钱谦益之交游为个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三袁交游与公安派发展之关系。第三章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交游网络为中心,从时间历程上分析公安派的兴衰过程。第四章以公安三袁之尺牍与日记为个案,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交游中所蕴含的个体与群体结合的特征。
宋诗与明代诗坛
作者: 郑婷 来源: 复旦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诗坛 宋诗 唐、宋之争 日期:2012
描述: 明代诗坛尊“唐”贬“宋”,这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文学史事实,然而,就这一事实所进行的研究,却不必一定服从这一事实本身的判断,从而认为明诗的研究真的不能打开一个“宋”的视角。事实上,学界对于明代的宋诗影响论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论述,本文拟从这个边缘化的途径出发,完成一个对于明代诗坛宋诗接受的系统整理和论述。本文在明诗研究的两个基本文学史层面上,展开了五个章节的讨论。首先,在明代前中期台阁文学体制的建立和运作上,展开第一、二、三章的讨论。第一章论述洪武、永乐年间“台阁体”诗歌建立过程中经历的三次变化,探讨台阁文学势力最终选择了“唐”诗作为正宗的义理根据。第二章论述“康节-白沙-甘泉”这一唯一被明人正面接受、处于显学地位的宋诗流派。“康节-白沙-甘泉”的宋诗模型,在“台阁体”的话语框架下,先于宋诗之真正主体而成为明代宋诗影响力的第一代表,但事实上,康节-白沙-甘泉的继承关系,就诗歌自身的内在审美特征而言是很难成立的,这一宋诗模型是依靠外部力量来维持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明人所造的“新”宋诗,而这个“新”字,固然和台阁文学导向有关。第三章就吴中地域文学在明代文学区域格局中的特殊个性,对吴中以至于江南地区的宋诗阅读现象进行分析,而相对于第二章论白沙诗教的“新”义,将这一地域那一种不牵涉政教功能和集体主义的、个人化的宋诗阅读称为明前中期卑宋风气下的宋诗接受之“旧”。其次,在明代中后期“性灵”主义兴起,诗文风气转变的文学史层面上,展开第四、五章的讨论。第四章讨论嘉靖、万历间诗坛风向的转变与宋诗阅读的重新开启,以复古诗学的内部分化和公安袁宗道、袁宏道的宋诗言论为主干,辅之以嘉靖、万历前后其他的宋诗阅读现象,对这一时期的宋诗接受的情状做一整体描述。第五章以钱谦益为核心,讨论在“复古”、“新变”义的交加影响下,明末宋诗视域的承续性开放,并就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感受,介绍明季末世心态下的几例宋诗阅读现象。本文附录《涌动的出版界与沉默的评论界——明代宋诗文本繁衍状况调查报告》,则对明代宋诗文本的官私收藏、明人编选的现存宋诗总集、明代宋诗文本的刊抄、以及明代宋诗文本的新辑这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以对宋诗文本在出版界和评论界的不平衡遭遇作一简单论说。
公安派北京时期(公元1598至1600年)研究
作者: 韦珮华 来源: 复旦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 北京时期 袁宏道 理论 公安派 日期:2012
描述: 自袁宏道逝世至今,受到历史、政治、文学思潮的影响,学者对公安派以及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江盈科等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因此累积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公安派北京时期(公元1598至1600年)研究》为题,是基于在公元1598至1600年期间(下称北京时期),身处在北京的三袁以及葡萄社成员共同创造了公安派的鼎盛时期,他们在学术、哲学思想、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转变,为公安派的发展带来关键性的影响,具有探讨空间及研究价值。本题目的意义有以下三点。其一,确定北京时期为公安派立派的巅峰。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袁宗道在京任春坊左中允,袁宏道抵达京师,等待朝廷任命,袁中道入太学,三袁聚首京师。他们与一些朝廷人士志趣相投,频繁往来,形成一股冲击复古文学的思潮,此为流派的巅峰时期。其二,论证北京时期公安派出现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及调整。袁宏道学术、哲学思想的转变是发生在万历二十七年已亥(1599),此年春天葡萄社聚会最为频繁,或许与袁宏道思想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三,分析北京时期公安派思想和文学创作变化的情况,论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袁宏道自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开始出现“稳实”的倾向,是受到政治的不稳定、哲学思潮的变迁、文学内部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时袁宏道当机立断,适时纠正流派内理论上的弊端,在抒发真情,尊重自然的同时,认同传统创作经验的价值,这固然对公安派文学的提炼起着积极的影响,但“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特点却因而逐步消失,此为消极的影响。
论公安派袁中道“性灵说”及其文学理论价值
作者: 李金凤 来源: 辽宁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灵说 价值 袁中道 日期:2011
描述: 明代中后期兴起追求人性解放、反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潮,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是这一思潮的反映,它的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的共同文学理论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中道“性灵说”有其独特的见解,尤其他在袁宏道去世后对公安派理论主张的反思和修正,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袁中道独特的文学主张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人在通读袁中道原著为基础上,对他的性灵说进行整体观照。本文分绪论、四章和结束语六部分。第一章首先考察了袁中道性灵说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性灵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其次论述了晚明文坛思潮产生的过程对袁中道性灵说产生的影响。最后阐释了公安派兴盛与衰微在袁中道性灵说产生的过程中作用;第二章详细探讨了袁中道性灵说的核心观点。一、“求真”,主要写了性灵说“真”是抒发作者的真性情,不受任何封建礼教的节制,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二、“求变”,袁中道文学理论中的“求变”不是反对学习古人,抛弃一切古人的精神,而是学习古人的精髓,同时变也是一种创新;三、“求淡”,他的“淡”中有“绘”,“绘”中有“淡”,“淡”无斧凿之痕却化工巧之极于其内,自然天成;第三章充分表述了袁中道对“性灵说”的反思和修正,他是性灵说的支持者,同时也对性灵说的流弊进行调试。此外,袁中道也对性灵说有了超越,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用强调“以意役法”超越“不拘格套”;一方面是由强调“任性而发”超越含蓄蕴藉,使性灵说在文学史上更有地位;第四章概括了袁中道性灵说的文学理论价值,主要从袁中道“性灵说”公安派学说中的价值和对晚明文坛思潮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文章最后的结束语部分论述了其思想的价值和不足,这些价值和不足对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极其有价值。本文对袁中道性灵说的理论内涵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深入探讨,尽量体现当代理论研究的特征。袁中道性灵说至今依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芒。
袁宗道文学研究
作者: 朱素娟 来源: 东吴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袁宗道 三袁 晚明 公安派 日期:2010
描述: 晚明袁宗道、宏道、中道兄弟三人大致為一個共同體,而「公安派」的論調,無疑是三人切磋琢磨之成果,其核心思想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袁宏道雖是學派領袖,但宗道作為兄長及其所處的社會地位則發揮著「公安派」的先行者和後盾的作用。一方面,袁宗道以兄弟及同館為官的朋友為其骨幹,使得參加活動之士未必是湖北公安人,並運用影響力使「公安派」從地域局限性的小社團擴展至京城士大夫聚會的結社團體。他在明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來自「公安派」文學運動由吳地轉移到北京的過程中,他所做出的傳播貢獻。另一方面,宗道以兄長之身份在人生歷練、學術導向、流派活動、文學理論等方面,對二位弟弟的啟迪之功更是無人可取代的。故本論文以探討袁宗道的文學理論風格為主,對其性情、學問、文學視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配合「公安派」的文學論點體現本研究的縱深性與廣延性,利用新的視角突顯袁宗道文學理論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主體矛盾心態的研究。本論文分六章,第一章首論寫作動機與目的,其次說明研究方法及使用版本,後論前人研究的相關專書及期c論文。第二章從袁宗道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晚明政治的紛沓不安,社會經濟狀況與學術背景,以探討明季文人的痛苦和矛盾。第三章分述復古派理論、焦竑及李贄思想對公安三袁文學理論形成的影響。第四章探討袁宗道詩歌創作的內容,還有他對生命痛苦時的消解之道以及詩歌美學上的特徵。第五章藉由袁宗道的散文遊記,見其個人的藝術風格。第六章為結論。期盼藉此論文能讓讀者對這位公安派的創始者有深一層的了解。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