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何景明与唐诗
-
作者:
孙学堂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杜诗
忧国忧民
初唐诗
秀朗婉丽
日期:2010
-
描述:
何景明匡君救时、忧国忧民的精神近于杜甫,但他追求贤人君子的高洁情操,态度不像杜甫那样激烈。他对初唐歌行的委婉情调别有会心,批评杜诗抒情显直、格调朴质,但他的诗歌又深受杜甫影响。他的歌行、律诗成就最高,学初唐四杰和盛唐李白、李颀以及杜甫的诗歌,都能得其神貌,且师古能化,形成了秀朗婉丽的艺术风格。
-
戴钦:明代粤西诗家翘楚
-
作者:
石勇,滕福海
来源:
阅读与写作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粤西
诗
明代
文化发展
繁荣发展
文学成就
柳宗元
日期:2009
-
描述:
广西地处南疆,历史上文化发展是相对落后的,但能为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贡献者,也代不乏人。柳州自唐代柳宗元贬柳大力兴办教育之后,至明代遂有“粤西声名文物盛郡”之誉,涌现出“柳州八贤”,即周琦、戴钦、佘勉学、徐养正、张、佘立、孙克恕、龙文光。就文学成就言,其中最著名的是戴钦。戴钦,字时亮,号鹿原,又号玉溪子。生于明弘治六年癸丑(公元1493年),卒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年仅33岁。戴钦17岁中举,为解元。21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刑部浙江司主事、陕西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他虽然早登仕途,而官阶最高至正五品,无甚显赫宦迹,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文。其著述原来甚富,可惜大多散佚,戴钦的诗文集有《鹿原集》、《鹿原存稿》、《玉溪存稿》、《戴秋官集》等四种。今存文5篇,赋3篇,各体诗419首。《四库全书总提要》评云:“钦与何景明、李濂、薛蕙等同时友善,所作颇刻意摹古,然不越北地之馀派。”“北地”指李梦阳。《明史.文苑传序》指出:“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明之诗文于斯一变。”实际上戴钦直接受到的影响来自何景明:“公与何仲默、李川甫、郑继之交游,自相师友,日以力追古作为志。”(周仲士《鹿原存稿序》)正是...
-
西南短波
-
作者:
来源:
西南民兵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军分区
贵州省
中小学生
训练期
科学发展观
民兵
云南省
学习实践
四川省
高度重视
日期:2009
-
描述: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武部官兵、职工捐款3200元,向四川灾区中小学生寄去32个"爱心包裹"。 (周世平杨成国) 四川省广安军分区高度重视甲型流感防控工作。 (何景明) 云南省云龙县人武部在民兵应急分队训练期间,请防艾办人员上课,增加了防艾知识。 (段力伟摄) 贵州省遵义市组织文艺团体创作反映国防
-
边贡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影响
-
作者:
李德强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浸润
风化
归正
日期:2009
-
描述:
边贡是"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弘治四杰"的中流砥柱.虽然其影响不足与李东阳、何景明相抗衡,诗学理论也不足与谢榛相左,其在有明一代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那沉稳飘逸的诗风取向对同乡后辈王士禛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神韵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他对王士禛创作的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创作风貌如何被后代诗人继承发展的,而且可以看到明清诗歌之间的血肉联系.
-
美恶具列,不劝不惩
-
作者:
陈鲁民
来源: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何景明
前七子
诗赋
徐祯卿
文学复古运动
文学成就
李梦阳
学术风气
日期:2009
-
描述:
明人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向为人所称道,他工诗赋,善属文,诗尊李杜,赋承屈贾,文从两司马,气势磅礴,思如泉涌,确实非同寻常。当时,他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等人掀起文学复古运动,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盏唐”,大大扭转了当时的学术风气,名震海内,天下推为大家,被称为“前七子”领袖。
-
简论何景明诗歌创作
-
作者:
王真
来源:
资治文摘(管理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何景明
国士之风
诗文创作
日期:2009
-
描述:
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是明代中期文坛上复古运动的主将。何景明生活的弘正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明王朝外不能御侮,内则政治失修,宦官擅政。处于其时的何景明的诗文表现出暴露黑暗、针砭时弊、干预现实、关心民瘼、抒写不平等进步内容。在艺术上,其诗歌也以飘逸取胜。
-
何景明《大复论》叙录
-
作者:
萧家怡
来源:
东方人文学志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何景明
前七子
复古运动
大复论
日期:2009
-
描述:
暂无
-
论李梦阳、何景明论争的文体学意义
-
作者:
李树军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体裁
风格
诗法
日期:2009
-
描述:
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发起复古运动十余年后,二人之间便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论,它主要涉及了诗法和文体风格两个方面,但其落脚点在文体风格上面。这次争论充分暴露了他们所继承和发展的格调说的先天不足,同时也暴露了他们对古诗传统认识的粗糙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