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河南目连戏研究
-
作者:
吕珍珍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表演形态
情节渊源
河南目连戏
思想倾向
日期:2007
-
描述:
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摇篮和主要演出地域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取证和文献资料蒐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者关注较少的河南目连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余论。引言概述了河南目连戏的重要地位、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正文按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河南目连戏的历史和演出现状。该部分先简要地勾勒了目连救母故事及目连戏在中国的发展衍变历程,尤其是宋元明时期河南目连戏的状况,着重对关于宋杂剧《目连救母》演出形态的一些观点进行辨析,指出其以连台戏的形式连演七八天是有可能的。最后以戏曲史料和田野调查结果证明,目连戏在河南大部分地区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第二部分:河南目连戏的情节渊源及思想倾向。该部分将河南目连戏的现存剧本析为两个系统,通过与变文和其他地区目连戏的比较,推究现存河南目连戏的情节渊源。本文认为,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在情节上,它较多地接受了宝卷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思想蕴含上,它更多地吸纳了源于社会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现实的特殊的“孝”观念,从而与儒家传统观念呈现出...
-
莆仙目连戏与道教渊源研究
-
作者:
张喜珊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莆仙目连戏
道教
道教音乐
戏曲
日期:2007
-
描述:
北宋后期,作为戏祖的目连戏自北而南,到处衍传发展,在其经过宋、元、明、清四个封建朝代近千年的中国戏剧历史长河里,成为一个流布最广,戏曲综合艺术蕴藏量最丰富,大戏结构最恢弘,涉及戏曲、声腔、宗教、历史、民俗等学科最多,内容最广泛的特殊古老剧目。堪称南戏活化石的莆仙目连戏混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出自佛教题材的莆仙目连戏,至今较少有人专门研究它与道教的渊源关系。本文试图从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视野,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寻莆仙目连戏与道教的渊源关系,进而为莆仙目连戏的深层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角度,这也是本课题努力尝试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全文包括绪论、四章和结论。绪论是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基础、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本文的主体共分四章,分别从戏神、演出习俗、文本研究和音乐本体等四大方面管窥莆仙目连戏与道教的渊源关系。结论从哲学、历史和宗教的高度进一步探究二者渊源关系背后的深层根源。
-
杂戏
-
作者:
罗平著
来源: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基本知识
中国
百戏
日期:2005.05
-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杂戏是什么、从武器到游戏 从游戏到武器、西望长安 鼓震马啸舞盛世、大宋子民 人人都会一手、几度夕阳 青山依旧等。
-
秦腔历代故事戏脸谱
-
作者:
高登云撰文绘图
来源:
北京:学苑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秦腔
图集
脸谱
中国
日期:2014.08
-
描述:
本书约14万字,收录脸谱1000余幅。本书命名《秦腔历代故事戏脸谱》,所收录剧目,凡上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殆无缺漏;每一剧目并有详细文字说明,不仅剧情本事,作者开蒙以来亲自扮演之角色,亲见、亲历之演出,秦腔著名班社、演员,演出场景,无不详备;脸谱勾绘,亦不仅限于花脸及丑角,凡戏中人物皆有描绘,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秦腔脸谱秦腔脸谱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华戏曲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过去对于秦腔脸谱资料重视不足,其保存状况令人堪忧。再加上如今秦腔已逐步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抢救并保存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我社策划的“秦腔脸谱”系列是秦腔脸谱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意义深远。本书体系完整,大部分传统戏均有,填补了传统秦腔脸谱空白。与一般脸谱仅绘制净、丑角色,绘制重点主要为面部不同,书稿所收录每一场戏生旦净丑重要角色及舞台服饰均加以描绘,更大限度还原舞台演出的原貌。此外,其所绘制的每幅脸谱,均有剧目剧情简介,许多还附有作者当年亲历的演出情况,以及秦腔著名班社、演员相关情况的记录,很有史料价值。
-
豫剧历史故事戏脸谱 中国剧曲脸谱
-
作者:
关朋
来源:
北京:学苑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5.01
-
描述:
豫剧系梆子系统重要剧种,豫剧脸谱特点鲜明,体系完整,是中华戏曲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过去对于豫剧脸谱资料重视不足,其保存状况堪忧。随着时代的变迁,豫剧已逐步走向衰落,脸谱的绘制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抢救并保存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豫剧历代故事戏脸谱》是豫剧脸谱首次系统整理出版,填补了空白。本书约2万字,收录脸谱1100余幅。除舞台通用脸谱外,还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收集的多位前辈艺人的作品,弥足珍贵。书稿系豫剧脸谱集大成之作,所收录剧目,凡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殆无缺漏;所收录脸谱,按历史朝代排序,并逐一考订角色、剧名。
-
温州越剧走进深圳“戏聚星期六”
-
作者:
居士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0
-
描述:
6月12日,温州市越剧团走进圳大剧院音乐厅,与戏曲爱好者"戏聚星期六"。温州也称"南戏故里"。南戏作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诞生于南宋时期的温州,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为了不让这古老的剧目在舞台上消失,温州市文化界启动了"南戏新编剧目系
-
世俗化、娱乐化与农民化——简论目连戏在中原民间的变异
-
作者:
吕珍珍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山西省长治市人民政府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6
-
描述:
目连戏被认为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北宋时已在汴京的勾栏瓦肆中盛演。它的出现,使中国戏曲确脱离百戏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宋政权南渡后,目连戏随之流播南方,对南方戏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许多地方,目连戏被称为“戏祖”、“戏娘”。在北方,虽然缺乏传世剧本及文献记载,但在某些农村, 目连戏依然历经劫难而不绝如缕,时有演出。种种迹象表明,它们
-
古典戏曲净脚的研究
-
作者:
董晓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净脚
杂剧色
地方戏
脚色制
发展流变
日期:2015
-
描述:
戏曲成熟的突出标志是脚色的形成,戏曲的发展和脚色的发展密不可分,探讨脚色的演化对于戏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净脚在中国脚色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文将净脚放在戏曲的发展史中,从宋杂剧始到地方戏终来探讨净脚的发展流变情况。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写作缘由。第二部分:《净脚的渊源》,首先理清参军、参军色、参军戏与净脚的来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宋杂剧中的副末、副净、末尼、引戏、装孤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其中杂剧色副末才是净脚的直接来源,副净、副末在宋杂剧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部分:《净脚的形成》,元杂剧之净是戏曲脚色,在元杂剧中处于次要的配脚地位。因为是在杂剧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元杂剧之净在面部化妆、演出特征、扮演的人物类型方面都带上了浓厚的杂剧色色彩。其主要扮演否定型人物但是也出现了几个肯定性的人物形象。第四部分:《净脚的分化》,南戏之净和丑脚的区分不是很明显,具有“净丑合一”的特征,由于剧本体制的扩大和脚色自身的发展,净丑逐渐分工,传奇之净分化出副脚,其中净的正剧化标志着净脚分化的完成。传奇之净依然处于次要的配脚地位,主要扮演具有独特气质的人物类型,可以分为正面的性情豪放之英雄和反面的大奸大恶之人。折子戏的形成,使得净脚有机会成为一出戏的主脚,逐渐成为和生旦齐驱并驾的脚色。第五部分:《净脚的发展》,脚色制对地方戏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根据引入、采用脚色制的不同,打破剧种、地域限制,将地方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地方戏中净脚的发展并不不平衡,且净脚在地方戏中的命名情况也非常繁杂,净脚的命名存在大量名同实异、名异实同以及剧种特有的状况,应该打破字面意思从脚色职能出发来将其归类。第六部分:《余论》,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具体的阐述净脚的发展流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