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新视界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硕士论文选集 2005-2010
-
作者:
刘庆,沈亮主编
来源: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文集
中国
戏剧文学研究
日期:2011.04
-
描述:
本书分为中国戏剧研究、外国戏剧研究、影视研究、教育戏剧研究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曙后星光”《帝女花》——清传奇《帝女花》主旨研究;山东吕剧现代戏先声夺人的初创期(1951-1976)等。
-
绍兴历史文化精品丛书 新声代变 绍兴戏剧史
-
作者:
黄伟英主编;聂付生著
来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戏剧史
绍兴
日期:2018.05
-
描述:
本书分生成编、沉潜编、风行编和转型编。绍兴戏剧生成编梳理的是绍兴远古的傩戏至隋唐歌舞、参军戏之间的演变过程;两宋至明隆庆年间,杂剧和南戏均呈如火如荼发展之势,绍兴戏剧似乎却在积蓄等待爆发之力,是为绍兴戏剧沉潜期;嘉靖年徐渭出,绍兴戏剧蔚然大观,“骚、雅沸腾”、又“风流掩映”,绍兴戏剧进入演绎的勃发期和丰收期;清乾隆朝,绍兴戏剧的发展悄然转型,传奇、杂剧创作和演出日趋式微,绍兴乱弹、调腔、京剧、摊簧和20世纪初期兴起的越剧却日益兴旺,成为主宰绍兴戏剧发展的戏剧新潮流。
-
论《剧学月刊》时期文人与伶人的戏曲理论革新:以徐凌霄和程砚秋为主
-
作者:
王烜
来源:
南开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民国期刊
皮黄文学
徐凌霄
《剧学月刊》
戏剧研究
日期:2010
-
描述:
民国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高潮,特别是诞生于清代中晚期的京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砺,吸纳了各剧种的优长,在贵族精神的洗礼下艺术性日臻完善,率众山而造极峰。新闻媒体的出现为传播京剧的影响,扩大它的受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久负盛名的《大公报》、《申报》、《北洋画报》都设有戏剧专栏,盛行一时的综合类杂志《立言画刊》、《三六九画报》也都以戏曲作为主要内容。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戏剧类专门刊物,如李涛痕主编的《春柳》、刘豁公主编的《戏剧月刊》、张古愚主编的《十日戏剧》等。据笔者观察,当日涉及戏曲的文章可分作三类:一是以戏剧为武器,鼓吹改良群治,再造文明,如《新青年》关于旧戏存废的论战;二是以名伶为中心,介绍他们的技艺、生平和花边琐事,这类文章占据了主流。虽也不乏有价值的见解和材料,但总体品格不高,未脱晚清“花谱”习气。三是以艺术为立场,将戏剧纳入学术研究范畴,提升它的文化地位,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属此类。 本文拟从戏剧观、史料钩稽、研究方法、代表人物的学术贡献几方面入手,于《剧学月刊》管窥蠡测,主要采用与同期刊物横向类比的方法,以清季民初的戏剧思潮为参照,尊重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虚美,不隐恶,力求挖...
-
原创新编历史剧 曲氏井
-
作者:
金玮,霍忠钦,霍莉钦著
来源: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京剧
中国
当代
剧本
日期:2015.09
-
描述:
本书是一部原创的历史题材的京剧剧本,剧情取材于清朝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辽东半岛金州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倭寇,最后在清政府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曲氏家族的女眷们宁死不屈,毅然投井,谱写了悲壮的史诗。全剧共有六场。
-
湖北省京剧院新创剧目三论(1988-2008)
-
作者:
邓晓燕
来源:
武汉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湖北省京剧院
丑角
当代戏曲
戏曲导演制
日期:2010
-
描述:
湖北省京剧院自1988年以来创作的《膏药章》、《法门众生相》和《曾侯乙》三个作品是探讨新时期以来当代戏曲创作得失的理想范本。新编历史剧《膏药章》和传统戏新编《法门众生相》是当代戏曲的成功范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其坚持并发扬了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重拾了自清中叶以来古典戏曲创作缺失的“文学性”。《法门众生相》充分彰显了戏曲艺术一以贯之的“谐谑”精神和深沉的人文关照。《膏药章》立足于现实,以当代人的视角审视历史,充分展现了底层人物在一场腥风血雨的历史大变革中的命运遭际,既巧妙地确认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又避免了当代诸多戏曲作品强搭“政治快车”的通病。戏曲作为一种深植于劳动人民的传统艺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特别地深沉感人。这两个作品均从“小人物”的视角中窥去,揭示被宏大的历史叙事遮蔽的另一种声音, 彰显戏曲艺术叙事视角的独特性。演员在戏曲表演中的中心地位和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上的突出作用在这两部作品中的相得益彰,既继承了戏曲艺术的演员表演高度技艺化的美学特质,又充分地借鉴了西方导演艺术对舞台调度上的优长之处,是当代戏曲创作的理想范本。 《曾侯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作品。它所缺失的可能正是湖北省京剧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在戏曲创作中一贯坚持的艺术方法。这种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以《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戏曲作品上,从题材上讲,便是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书写“小人物”的生活,“以小见大”。从表现手法上讲,便是以坚持中国戏曲的美学本体特征为基础,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与当代西方戏剧艺术在舞台表现上的先进成果有机的结合。在引进西方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时,我们有必要对其做认真地辨析:借鉴什么,借鉴到什么程度,其是否与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相冲突。那种书写大人物大事件,搭唱“主旋律”的戏曲作品暴露曾经一个时期当代戏曲创作的普遍问题。新中国的戏曲创作史证明了这种“大”戏鲜有佳作。
-
徽州目连戏调查及研究
-
作者:
柳林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调查
徽州目连戏
研究
日期:2012
-
描述:
目连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戏曲剧种,被称为是中国戏曲的“戏祖”、“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的直接源头为明代徽州剧作家郑之珍所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目连戏甫一诞生,就在原徽州所属的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流传开来。本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三重证据法,即文献、文物、田野材料相互参证,从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角度对徽州目连戏展开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对徽州目连戏进行溯源。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人郑之珍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整合了明中叶以前历代目连故事的基础上,强化“忠孝节义”的儒家文化精神,此后,徽州各地的目连戏演出便蓬勃发展起来。其次,对徽州各地目连戏演出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到祁门县,有箬坑乡栗木村目连戏演出、箬坑乡马山村目连戏演出、历口镇历溪村的目连戏演出;歙县有长陔乡韶坑村目连戏演出、长标乡长标村目连戏演出;石台县有兰关乡大宇坑村的目连戏演出,大演乡剡溪村的目连戏演出。再次,在对徽州目连戏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徽州目连戏的表演形态做进一步研究。徽州目连戏的演出保存了宋杂剧遗风,《大佛游殿》是中国早期戏剧开场形式的遗存,熔百戏为一炉的“杂戏”特色,也清楚地表明其与宋杂剧的渊源关系。徽州目连戏演出准备、演出过程中的祭祀仪式等活动,还保留着的傩仪形式。在戏曲形式上,徽州目连戏有着半开放式的结构,它的唱腔富于古老性、可变性和丰富性。最后,对徽州目连戏与徽州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徽州目连戏与徽州文化相辅相成,徽州目连戏中的演出对徽州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徽州目连戏在演出当中也反映出许多的的徽州习俗。徽州目连戏与徽州人的宗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目连戏的使用是与宗族紧密相联的,演出目连戏不论是为了驱灾、避邪或是祈福,受益者都是整个家族。徽州目连戏是徽州文化传统精神的浓缩。徽州目连戏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是徽州文化中哲学思想——程朱理学或新安理学的缩影,通过戏曲这一徽州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理学所倡导的“忠孝节义”价值观。
-
目连戏流变述论
-
作者:
边艳蓉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目连救母故事
流变
目连戏
日期:2010
-
描述:
目连,是印度高僧,他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汉文翻译佛经和天竺僧人进入中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更是深远。佛经《佛说盂兰盆经》奠定了目连救母故事的基本框架。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各种目连变文进一步丰富了其情节。该故事通过佛经、变文等形式广泛流传,后进入戏剧文学,形成目连戏。宋杂剧有《目连救母》,认为是我国第一个被文献述名的戏曲剧目。金院本有《打青提》,元杂剧则有《行孝道目连救母》、《僧尼共会》、《目连入冥》等,其主旨都是宣扬孝道。随着宋王朝的南下,目连故事与南戏结合,为后来目连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代是目连戏全面繁盛的时代,既有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有杂剧《僧尼共犯》,既有散曲《尼姑下山》,又有各种声腔的《目连救母》,可谓全面开花,各有风采。目连戏的宗教色彩也逐渐暗淡,劝善主旨凸显。地方戏目连故事戏更是蓬勃发展,各种声腔争奇斗艳。民间目连戏的高峰也随之到来。清代目连戏依旧顺着戏剧文学和民间说唱文学两方面发展。戏剧方面,出现宫廷大戏《劝善金科》。说唱方面,种类很多,主体是宝卷,出现了《目连三世宝卷》、《目连救母宝传》、《目连记》、《目连寻母》、《目连宝卷》等,十分繁富。清代后期,目连戏衰落,但京剧、川剧、豫剧等剧种的目连戏保留了下来。
-
高安采茶戏历史探源
-
作者:
丁国云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8
-
描述:
高安素有"江右上县"之誉,自古至今以盛产粮、棉、油、果、桑、茶等农作物著称。两宋时期包括高安在内的江西茶叶生产非常发达,到了清乾隆年间茶叶出口欧美许多国家,高安的茶文化因此成为高安地域文化一道秀美的历史风景。采茶、品茶和茶叶、茶花历来都是高安诗人吟咏的极佳意象,北宋散文家苏辙贬谪筠州(今高安)时就留有咏茶的组诗,如"摘茶户外蒸黄叶,掘笋林中间绿蔬";"山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