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论元杂剧演员的艺术修养
作者: 张本—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元杂剧 演员 艺术修养 日期:2003
描述: 元杂剧分若干题材类型,各类题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由一正色演员扮演,并完成整剧四个音乐单位的演唱,其他演员也常有间插演唱非剧曲的情况。因此,演员歌唱与表演方面的修养在元杂剧扮演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元杂剧又是综合宋、金以来多种通俗伎艺而成,还常与其他伎艺形式同时演出,不同角色的演员也应具备相应的才艺修养。
试解元杂剧题名末尾的角色名
作者: 杨秋红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元杂剧 宋金杂剧 题名 角色名 日期:2011
描述: 在文献收录的元杂剧名目中,有些题名非常特别:旦、末、末泥等角色名赫然出现其中,且位于题末。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均和宋杂剧、金元院本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为插演、扩充,或受到其中角色之剧命名方式的影响。从本质上看,角色名所提示的正是与之紧密相连的表意单元的主演。这种现象是戏曲角色形成过程的动态反映,是古剧遗风和成熟戏曲相结合的结果,展现出戏曲初成时期的浑融状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元杂剧之“两汉故事戏”略探
作者: 姜伟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探析 元杂剧 两汉故事戏 分类 日期:2009
描述: 元代历史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由夏、商、周至宋、金无一例外,全部囊括其中,尤以敷演两汉之历史为最盛。两汉故事戏依其主旨可分作四类:民族矛盾剧、变泰发迹剧、政治斗争剧及伦理道德剧,其繁盛与元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文人心态密不可分,与汉、元两代迥异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表达了文士乃至寻常百姓对现实的不满和社会公正的渴望。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
作者: 王佳硕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世阿弥 能乐 艺术特征 日期:2013
描述: 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中国的散乐经历了宋杂剧阶段,在元朝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能乐与元杂剧形成之后就开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可谓是同源异流。虽然二者在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所以对能乐与元杂剧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是一项有必要并且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创作为中心,比较二者在艺术特征方面的异同。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元杂剧和能乐的概貌,二者在体制结构和表演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元杂剧和能乐可谓是同源异流。第二章,元杂剧的曲辞表现出“意境”这一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而能乐的词章则体现了“物哀”这一日本的审美观念。从“意境”和“物哀”这两个美学理念出发,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关汉卿和世阿弥的剧本创作来看,元杂剧更注重“意”的表达,以意胜,而能乐更注重“境”的营造,以境胜。第三章,从审美指向上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写意抒情的剧诗,但也显示出不同本质。能乐体现出的是内向型、封闭式、符合贵族审美理想的特征,展现出一种“幽玄”之美。元杂剧的审美指向则是外向型、开放式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幽玄”的“自然”品质。在接下来的第四、五、六章中,则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重点比较了元杂剧与能乐在文学性特征方面的异同。在戏剧语言风格上,能乐体现的是优雅,符合贵族阶层对高雅的追求。元杂剧的语言则是雅俗共赏。在戏剧冲突上,能乐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冲突,而元杂剧的创作经常是以精炼的语言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然后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能乐中的女主人公多表达对身在远方的爱人的思念和幽怨,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产生幽玄的美感。而元杂剧则歌颂了底层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元代杨家将杂剧研究
作者: 王泱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杨家将 杂剧 研究 戏曲 日期:2013
描述: 杨业殉国后不久,杨家将的事迹便流传开来。在宋、金对峙时期杨家将故事已经被说话人和勾阑艺人作为经常讲说和演出的节目了。可是由于南宋话本和金院本的文本缺失,元杂剧中的杨家将故事就是这一传说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创作型的文本,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上世纪初元杂剧以“一代之文学”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学人视野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和吴梅是元剧研究的翘楚。静安先生对宋元戏曲的剧目版本、演变轨迹、体制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探幽触微。霜崖先生也在唱曲、制曲等方面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其二人在近现代元杂剧研究史上无疑具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后学晚生应该接过前辈的大纛,将戏曲史的研究朝着更加细致、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把元代杨家将杂剧作为元代杂剧中的一种类型剧予以关注,不仅是杨家将戏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杨家将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元代杨家将杂剧,以《开诏救忠》、《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等元代杨家将杂剧传世作品为蓝本,运用文本考证的方法,对元代杨家将杂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一章对元代杨家将杂剧进行总体概述。简单介绍杨家将本事和元代杨家将杂剧之前的杨家将故事。梳理元代杨家将杂剧传世作品。分析元代杨家将杂剧写作原因,指出元代杨家将杂剧大量创作不仅受到元杂剧历史剧创作浓氛的影响,也因为杨家将故事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二章准确提炼元代杨家将杂剧剧本的主题思想:忠义勇武的极力讴歌、忠奸正邪的较量、奸佞误国的大加挞伐。第三章揭示元代杨家将杂剧的创作心理:戏场代替战场的补偿心理、异族入主刺激下的抗争心理、英雄个人的崇拜心理、强烈的“中原化"本位心理。第四章将元代杨家将杂剧放在历代杨家将戏曲史上作纵向考量,充分肯定元代杨家将杂剧的地位与影响。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
作者: 胥斐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元杂剧 历史人物 日期:2019
描述: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论是在叙事文学还是戏曲艺术范畴,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成为元杂剧学术研究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研究者们立足于多个角度,对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解读,但研究重点偏于微观视角,整体性、群像性的人物形象研究仍然较少。本文跳出窠臼,将目光放诸于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人物,并结合文学、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对其进行综合阐释,旨在进一步丰富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的层次。以《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为计,把历史人物作为剧中主角而进行二次创作的元杂剧作品共有九十一篇。以不同时期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品貌特征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先秦两汉人物剧、晋唐人物剧、两宋人物剧三个类别。其中,先秦两汉人物剧多体现“尚智”、“尚义”的情感倾向,黄老之学、隐逸思想也蔚然而兴;晋唐人物剧重在讲述文人、武将发迹变泰的人生际遇和神仙度脱凡人的玄幻经历;两宋人物剧既带有浓厚的清官崇拜意识,又批判了贤良忠勇之士不被重用反受迫害的黑暗现实,表现出政权更替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不易。三个类别的历史人物形象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真实反映,本文结合各时期的社会风貌,对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经由元杂剧作者二次创作的历史人物,融入了元代社会的影子,其文学形象变得丰富而立体,总体可划分为文人、武将、神仙、其他四个大类。其中,文人形象的构成最为丰满,既有才华横溢的书生,又有公正廉洁的清官,还有呕心沥血的谋士,他们是元杂剧作者笔下最熟悉的形象,但无奈自身命运却与之截然相反。因此,在塑造武将和神仙形象时,他们将其极度美化,分别呈现出忠义英勇、飘逸洒脱的形象特征。此外还有对舍生取义的义士的崇拜,对身不由己的帝王的悲悯,都充分体现在元杂剧作者对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上。本文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元杂剧中部分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有较大偏差,于是运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的关系,深入阐释了该现象存在的缘由,并对其做出合理解释。最后,结合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和存在于创作者、受众者的主观因素,对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文化阐释,揭示了元杂剧作者热衷于历史人物再创作的文化内涵。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 胥斐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元杂剧 历史人物 日期:2019
描述: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论是在叙事文学还是戏曲艺术范畴,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成为元杂剧学术研究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研究者们立足于多个角度,对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解读,但研究重点偏于微观视角,整体性、群像性的人物形象研究仍然较少。本文跳出窠臼,将目光放诸于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人物,并结合文学、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对其进行综合阐释,旨在进一步丰富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的层次。以《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为计,把历史人物作为剧中主角而进行二次创作的元杂剧作品共有九十一篇。以不同时期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品貌特征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先秦两汉人物剧、晋唐人物剧、两宋人物剧三个类别。其中,先秦两汉人物剧多体现“尚智”、“尚义”的情感倾向,黄老之学、隐逸思想也蔚然而兴;晋唐人物剧重在讲述文人、武将发迹变泰的人生际遇和神仙度脱凡人的玄幻经历;两宋人物剧既带有浓厚的清官崇拜意识,又批判了贤良忠勇之士不被重用反受迫害的黑暗现实,表现出政权更替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不易。三个类别的历史人物形象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真实反映,本文结合各时期的社会风貌,对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经由元杂剧作者二次创作的历史人物,融入了元代社会的影子,其文学形象变得丰富而立体,总体可划分为文人、武将、神仙、其他四个大类。其中,文人形象的构成最为丰满,既有才华横溢的书生,又有公正廉洁的清官,还有呕心沥血的谋士,他们是元杂剧作者笔下最熟悉的形象,但无奈自身命运却与之截然相反。因此,在塑造武将和神仙形象时,他们将其极度美化,分别呈现出忠义英勇、飘逸洒脱的形象特征。此外还有对舍生取义的义士的崇拜,对身不由己的帝王的悲悯,都充分体现在元杂剧作者对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上。本文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元杂剧中部分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有较大偏差,于是运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的关系,深入阐释了该现象存在的缘由,并对其做出合理解释。最后,结合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和存在于创作者、受众者的主观因素,对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文化阐释,揭示了元杂剧作者热衷于历史人物再创作的文化内涵。
元代公案杂剧中的包拯形象
作者: 赵忠富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出镜率 钟嗣成 包待制 公案剧 龙图 关汉卿 鲁斋郎 《录鬼簿》 陈州粜米 合同文字 日期:2016
描述: 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杂剧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得胜令】今日个天理竟如何,黎庶尽讴歌,再不言宋天子英明甚,只说他包龙图智慧多"。其实,包拯不仅得到了关汉卿一人的瞩目,在整个元杂剧中,包龙图的出镜率也是最高的。据郑振铎先生统计: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记录的元杂剧四百余种,以"公案"故事作为题材的占十分之一以上。我们对现存的一百五十多部元杂剧进行考察后发现,其中有近三十部可归入"公案剧",而以包公为执法者的公
上页 1 2 3 4 5 6 ... 81 82 8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