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商丘豫东调豫剧生存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大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豫东调豫剧 发展策略 生存困境 商丘地区 日期:2019
描述: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自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豫东调豫剧是以商丘地区为流布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是豫剧四大流派之一,也是豫剧传播地域最广的一个流派。豫东调豫剧是以区域特性为其特征的民俗戏曲文化,是具有浓厚地方历史文化的乡土民俗艺术。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豫东调豫剧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前景,文章分为豫东调豫剧的发展概况、豫东调豫剧的生存现状调查、豫东调豫剧的生存困境分析、豫东调豫剧的发展策略四个部分,力图探索出一条豫东调豫剧未来的生存发展之路。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豫东调豫剧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出它的生存困境并试图探索其未来的发展对策。通过对商丘地区的豫剧剧作家以及豫剧团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出第一手资料,展现商丘地区豫东调豫剧的创作现状和传播状况,并试图分析出它的生存困境及原因。在文章的最后一章,笔者在对全国戏曲发展大环境以及商丘戏曲发展小环境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贴合豫东调豫剧发展的策略。商丘有着戏曲创作可取材的充足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戏曲人才培养经验,有着广泛的戏曲受众群体,因此笔者认为豫东调豫剧应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传播途径等方面求新求变,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就目前看来,尽管豫东调豫剧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其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不出众,但是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独特文化现象,它本身就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含弓戏传统剧目研究
作者: 刘畅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含弓戏 传统剧目 民间文化 艺术特色 日期:2018
描述: 含弓戏作为安徽省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自民间,既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也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些在街头巷尾、茶坊酒肆操弓拉二胡卖唱的盲艺人,以含山一带民歌、小调为曲调,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音乐并逐步发展,形成“含弓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含山县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含弓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形成了中国地方戏曲文化中一抹不可缺少的亮色。一辈辈含弓戏艺人将含山县的民间文化与地方风俗融入到戏曲的创作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民间审美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剧目。这些作品不仅体现着含山地方民间文化内涵,更表达着含山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审美特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含弓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2006年,含弓戏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含弓戏的继承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对于含弓戏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含弓戏未来的发展。本文以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基础,首先梳理了含弓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含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探究,挖掘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文章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含弓戏的发展史述,梳理了含弓戏的源起、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对于含弓戏的剧本和剧目进行概述,发现剧本主要分为抄录本、整理本和刊行本三类,其中刊行本仅有《刘二姑吵嫁》一个剧目。其次对含弓戏传统剧目进行概述,从题材入手,对含弓戏进行分类研究,大致可分为爱情婚姻、社会伦理道德、忠志豪杰这三类。并按类别总结其中所传递出的思想内涵,主要有追求婚姻自由,抨击假丑恶,伸张正义、体现保家卫国的思想等。第三部分对含弓戏传统剧目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主要从情节故事、人物形象、角色出场以及表演四个方面入手,经过分析发现含弓戏传统剧目从情节故事上来看,具有简单化的特点;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善于刻画社会底层小人物;从角色出场可以看出具有模式化的特点;从表演上来说,运用了丰富的表演元素进行舞台呈现,展现出含弓戏传统剧目的独特魅力。第四部分是通过传统剧目解读含山当地的语言文化和民俗文化,语言文化中方言、俗语的运用,虚词的添加都投射出含弓戏的乡土气息,巧用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风趣幽默、耐人寻味。同时剧目中也反映出含山的民俗文化,如逢集、算命、农耕等,展现出含山当地民俗风情与戏曲的美好相融。
论民族歌剧《运河谣》的艺术特征
作者: 丁晴晴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中国民族歌剧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努力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手法上除了运用西洋歌剧的一些手法外,还借鉴吸收传统的戏曲创作手法以及曲艺加上现代话剧的表演元素,例如具有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民族歌剧《白毛女》以及《洪湖赤卫队》、《江姐》、《原野》、《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等作品,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呈现了民族歌剧中国不同的发展时期。民族歌剧《运河谣》是由国家大剧院的主创们全力创作的“第一部原创民族歌剧”,是由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剧作家黄维若、董妮夫妇编剧,著名导演廖向红执导。歌剧采用将本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现代歌剧创作的高超技法,无论是从创作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演唱方法上采用的是清一色的民族唱法,而且在音乐的创作元素以及服装道具等应用方面都极具有民族韵味和意涵。民族歌剧《运河谣》的故事是发生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以唱曲为生的水红莲、江南书生秦啸生和盲女关砚砚在绵延千里的大运河上所发生的动人故事。笔者通过自身对歌剧的学习和认识,将全文分为五个章节对《运河谣》的艺术特征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以二十一世纪为分水岭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个梗概,第二章从歌剧《运河谣》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论述其创作特征,第三章和第四章探析歌剧《运河谣》中人物角色的塑造、表演特征、音乐特征以及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第五章通过分析这部歌剧的舞美设计分析以及服装道具使用等方面看未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周大榜及其戏曲研究
作者: 左怡兵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晋春秋传奇》 周大榜 “花雅之争” 花部戏曲 日期:2017
描述: 本论文以清代山阴曲家周大榜(1720—1787)及其戏曲创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文本与文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考清周大榜家世脉络、生平行实以及著述状况的基础上,对周大榜戏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本事、主题思想以及文体结构进行分析,并将周大榜的“花雅并作”放在清代“花雅之争”背景中进行考察,尝试总结周大榜及其戏曲创作的戏曲史地位和意义。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家谱文献的耙梳,理清了周大榜的家世脉络;并利用新发现的材料,考清了周大榜的应试、交游以及游幕状况;也基本探清了周大榜的著述情况。其中,周大榜游幕经历的探析、《晋春秋传奇》与弹词《珍珠塔》《十玉人传》等作品的发现与考定,是本章的主要学术成果。   第二章则利用新发现的《晋春秋传奇》抄本,对《晋春秋传奇》作者公案问题进行探考。认为《晋春秋》系周大榜所著,现仅有抄本存世;而传世数量众多的蔡廷弼《晋春秋》刻本,则是蔡廷弼在周大榜去世之后,以《晋春秋》稿抄本为基础,稍加篡改并更换署名刊刻而成。由于周大榜的《晋春秋》抄本长期湮没不传,不为学者所知,这两百年前的“抄袭事件”至今方才揭露。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十出奇》《一帘春》以及《晋春秋》等剧的主题思想,考证出了《庆安澜》的创作时间及创作本事;并从剧本体制、语言风格、抒情特性及叙事方式等角度,对周大榜戏曲作品的文体结构特征做出分析。在研读周大榜的戏曲作品以及诗文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周大榜的文学观与戏曲观,认为周大榜的弹词编著与骈体文创作对其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在清代“花雅之争”背景下,以“文人介入花部戏曲创作”为线索,分析周大榜的戏曲创作,认为周大榜是乾隆剧坛“花雅并作”第一人;并结合游幕经历,分析幕府演剧对周大榜戏曲创作的具体影响,认为周大榜及其戏曲创作是清代“花雅之争”研究的重要人物与重要标本。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作者: 刘炎平编著 来源: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代戏曲 作品集 英文 悲剧 中国 故事 日期:2020.11
描述: 本书是根据《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的中国传统古典名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等十部剧作,经过“化零为整-提炼精华-重新拼凑-加工修改”等一系列再创造过程的改编,突出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以戏剧故事的形式翻译成英文,较容易被没有中国文化基础的外国读者所接受。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对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构建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现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魅力,了解中国悲剧文化,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甄光俊戏剧文汇
作者: 甄光俊著 来源: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戏剧史 中国戏剧 研究 日期:2013.06
描述: 本书是一部史论结合、雅俗共赏的戏曲专辑。全集由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特色。“剧史摭拾”,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百余年来戏剧艺术在天津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继承与发展,许多鲜见于前人著作内容,系作者花费几十年心血,采访知情行家,在故纸堆中钻研探求所得。某些选题填补了天津文化史研究的空白。“艺坛散论”是对戏剧现状展开说理论事之作,作者选择充分的事实作论据,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展开说理有的放矢,令人读来不枯燥。“考异探微”里的一组文章,作者以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考证前人著述中的某些讹误,或推翻在界内已有定评的戏剧史说,虽然是从小处入手,对于戏剧史学研究却具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实际意义。“钩沉忆往”,一组记述戏曲界珍闻逸事的文章,形式短小精悍,内容新鲜有趣,有的还夹叙夹议,既传播了知识,又给人以启迪,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真色人难描——《牡丹亭·写真》昆剧舞台演出史考略
作者: 刘轩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清代康熙中叶至乾隆、嘉庆年间称为"昆剧的余势时代",这一说法基于"花雅之争"中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落败的史实,几乎已经成为戏曲史研究者默认的公论。而曲家俞粟庐大师却在其《度曲一隅》中说:"昆曲一道,盛于逊清乾嘉时代"~①——这看似完全相左论断的出现,恰巧点明了昆剧在清代中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从优秀剧作家涌现的数量和剧作的质量来看,这一时期与明代相比,昆剧
琼剧经典
作者: 来源: 海口:海南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7.11
描述: 琼剧是海南文化名片,而《红叶题诗》为公认的琼剧经典。此剧经过琼剧作家戈铁、石萍数年的精雕细琢,三易其稿,演出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剧既歌颂冰清玉洁的爱情,也反映出老百姓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1961年1月周恩来总理偕夫人来琼视察,在观看《红》剧后,予以充分肯定。4月,《红》作为向第二届全国人大的献礼节目,在京上演引起轰动。1962年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琼为《红》修改润色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这是琼剧第一次搬上银幕。本书将《红叶题诗》的原剧本及有关资料进行了汇编,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页 1 2 3 ... 41 42 4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