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蒋士铨戏曲研究——文献、史事与演出
作者: 胡柔群 来源: 中山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史事 蒋士铨戏曲 文献 演出 日期:2009
描述: 蒋士铨是清中叶重要的戏曲作家,他的剧作在当时影响甚大,被称为“近时第一”。本论文从“文献”、“史事”、“演出”三个具体问题,对蒋士铨生平、历史剧的创作以及当时的戏曲演出做进一步了解。第一章通过对其相关墓志铭、史传、年谱等文献的考证,考辩蒋士铨生平相关事实,并对蒋士铨戏曲的版本和内容提要做了文献综述。第二章通过对史事的比对,研究蒋士铨“以曲为史”的写作手法。第三章指出花部勃兴、昆剧衰弱的特定时期,蒋士铨对昆剧所作的改革,具体的分析蒋戏曲的演出效果和演出流传情况。
中国戏曲经典 第4卷
作者: 郭汉城总主编;周传家主编 来源: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戏剧文学 中国 作品综合集 剧本 日期:2005.02
描述: 《中国戏曲经典》主要将戏曲发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剧目汇编成五卷。本卷收有清代传奇剧《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
曹禺戏剧中的“舞台提示”研究
作者: 俎广甫 来源: 扬州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舞台提示 戏剧文学 曹禺 日期:2008
描述: 舞台提示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曹禺戏剧中“舞台提示”的研究却一直处于简单粗浅的分散状态,这与舞台提示在曹禺戏剧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滞后。本论文即以曹禺戏剧中的“舞台提示”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作全面深入的专题研究。第一章着重考察曹禺戏剧中舞台提示的写作特色。在比较曹禺与同时代剧作家舞台提示写作异同的基础上,以及在全面把握曹禺舞台提示写作具体风貌的前提下,我把曹禺戏剧中舞台提示的写作特色概括为:全面丰富、细致周到;新颖独创、以人为本;鲜明的内向性;高度的文学性和突出的舞台性五个方面。第二章探询曹禺戏剧中舞台提示的生成原因。我分别从早期文学创作和剧本改译、曹禺的戏剧舞台实践、曹禺戏剧创作的接受意识和中西方戏剧对曹禺创作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说明。第三章对曹禺戏剧中舞台提示的创作流变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考察。从前期到后期,曹禺戏剧中的舞台提示在创作上发生了某种嬗变,即从多样化、形象化到简单化、图谱化;从含蓄内向到直白外露;提示与人物剧情的结合从紧凑到松散的流变,目的是捋清曹禺戏剧中舞台提示前后变化...
“红楼”话剧论
作者: 陈婕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话剧 创作素材 日期:2008
描述: “红楼”话剧自诞生之初就与时代紧密相连。早期文明新戏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戏剧功能逐渐由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转向了娱乐性和表现性,春柳社和欧阳予倩编演“红楼”文明新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家庭剧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二十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许多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人的自由和解放充满了渴求,因此出现了许多富有个性化追求的文学作品,饱含反封建、倡人性因素的《红楼梦》作为创作素材自然也不会被有心的作家所忽略。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盛,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艺遭到主流的批判,“红楼”话剧也在政治话语的压力下沉寂。四十年代,当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红楼”话剧终于借助“家国通喻”在战火纷飞中迎来了它的高潮期。1949年以后,“红楼”话剧艰难跋涉,如今已然式微。结合以上的梳理,本文拟按时代顺序来对“红楼”话剧进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红楼”话剧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五四”以来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念进行简要梳理,随后通过细读陈梦韶和白薇的作品,来剖析二十年代的“红楼”话剧是如何实践这一文学观念的。第三部分以四十年代的“红楼”话剧为中心,探究“红楼”话剧高潮产生的因为以及这一时期“红楼”话剧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朱彤的《郁雷》是同时期“红楼”话剧中最富个性色彩与冲击力的作品,赵清阁则是四十年代改编“红楼”话剧最多的作家,因此这一部分选取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重点解读。第四部分将焦点锁定在1949年之后赵清阁的“红楼”话剧创作。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尝试探讨“红楼”话剧在当代的命运。本文通过对“红楼”话剧进行研究,不仅试图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小说《红楼梦》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管窥特定时代对于人性、女性等问题的关注状况,此外也为今后的《红楼梦》改编提供宝贵的经验总结。
阙里戏曲研究
作者: 颜伟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出处 名利 阙里戏曲 日期:2005
描述: 阙里(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传统的文人戏曲方面,这里除有著名的孔尚任和及其《桃花扇》外,还有众多造诣颇高的剧作家和数量宏富的剧作品。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时代氛围,使这些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在深层文化内涵上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向,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仅从名利、出处的角度加以阐释。此外,鉴于阙里戏曲中绝大部分,其作者生平、剧作版本、剧情本事、创作始末等,时贤前哲罕有论述,极有考证整理的必要,原可融入正文之中,却惧其枝蔓芜杂,史料淹没评论,故于注释逐一标明。 本文共分五部分: 一、引言。 二、论阙里戏曲产生的环境。现存阙里戏曲作品皆产生于清代,清统治者一方面以“诲淫”“诲盗”、“有伤风化”的罪名对戏曲加以禁毁,推行愚民政策;另一方面,为满足自身的娱乐要求,又选择戏曲“承应”,专供“御用”,并于此极为铺张。针对鄙视戏曲的朝廷法令和传统观念,清代一些戏曲家和戏曲批评家,从“本原”和功能两方面确认戏曲乃“文章之一体”,维护其存在权。对阙里戏曲发展更为有利的是重视戏曲的家族环境,受此影响,阙里剧作家虽有不同的戏曲观,但都同样地看重戏曲,投身于创作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三、论阙里戏曲的特点。在名利、出处方面,阙里戏曲以生动的形象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高度重视立身扬名,强调积极入世,但这不再是“士”阶层的专利,山林闾巷之隐逸者、优伶女性等卑微者亦心系时世,张扬气节;而年轻的士子则不但摒弃了读书入仕的正途,亦不甘心清谈心性道德,而是凭其经世奇才建立丰功伟业,既有勃勃雄心,亦不乏救世热情;商人重名轻利,士子却计功谋利,其着眼点都是轻私利、谋天下之公利。这种独特的价值选择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文中将分别进行剖析。 四、结语。
上页 1 2 3 ... 42 4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