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汤显祖《牡丹亭》的改写与翻译:分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 王广瑜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跨越边界 字幕翻译 青春版牡丹亭 旅行理论 白先勇 汤显祖 日期:2020
描述: 白先勇领衔策画的青春版《牡丹亭》在2004年一推出即受万众瞩目,在海内外的票房上大有斩获,扭转了崑曲自清末以降曲高和寡、观众老化的态势。有监於此,笔者推测青春版之所以创下票房佳绩,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非中文母语者进入崑曲演出的剧场,势必与制作团队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以翻译的视角观察青春版的制作特色,一方面藉萨伊德的旅行理论、米勒的翻译即「跨越边界」理论探讨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塾〉、〈惊梦〉两出戏跨越时空边界後演出形式的转变与现代意义,进而分析演出中的各式媒介共同诠释文本的方式;另一方面从语际翻译的观点探究上述两出戏的字幕英译策略,进而了解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强调与代偿的部分如何影响非中文母语观众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欣赏。
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白之英译《牡丹亭》研究
作者: 杨阳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9
描述: 暂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昆剧《牡丹亭》研究
作者: 巫丹丹 来源: 山西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跨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课堂 日期:2018
描述: 本论文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昆剧《牡丹亭》为研究对象,在对《牡丹亭》文本英译全本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其多个版本戏剧演出的跨文化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演出对外传播的策略,最后重点讨论《牡丹亭》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传播现状,以及开设以《牡丹亭》为主题的昆曲文化课程的构想、困惑、策略和意义。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引言从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与缘起。文中论及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西文化交流是汉语国际教师日益迫切的任务。《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因其炽烈深情震撼人心。在它流传了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闪烁出新的时代意义。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牡丹亭》全本的英译,昆剧《牡丹亭》走出国门,尤其是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范围的登台,使《牡丹亭》传播成为中国昆曲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典型。第一章,对比分析《牡丹亭》英译全本的跨文化传播。《牡丹亭》的英译文本因其翻译主体不同分为两类,汉学家的“译入”本和国内学者的“译出”本。本章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了伯奇、张光前、汪榕培英译全本的特点,并选取三个译本同一段译文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从而总结《牡丹亭》英译的问题和对外传播的策略。第二章,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牡丹亭》舞台演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歌剧版、传奇版、青春版和园林版《牡丹亭》的传播现状,根据剧作演出呈现的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跨文化理论知识,包括文化的认知体系,文化权利,文化的观念体系,文化相对主义,社会互动与认同,传播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文化多元性等,最后总结昆剧《牡丹亭》走向世界的启示,即中外交流和媒体广宣。第三章,着重讨论了《牡丹亭》在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构想、困惑和实施策略和教学意义,借助调查问卷用数据化的形式证明《牡丹亭》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经典选材,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设计。结语再次强调昆剧《牡丹亭》的独特魅力,并对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汉语国际课堂进行展望。
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以美国汉学为主
作者: 汪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美国汉学 情 汤显祖 日期:2014
描述: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案头文学和舞台表演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牡丹亭》自问世四百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初具规模还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国外的《牡丹亭》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由于海外汉学的《牡丹亭》研究选题多、范围广,难以一一介绍叙述,笔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在海外的《牡丹亭》研究成果中,美国和日本可谓是各领风骚。然而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对于原文准确性的语言因素的考量,笔者选取了美国《牡丹亭》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介绍评介,同时,以研究内容为切入点,选取较为热门的几个研究重点,分为主题研究、“梦”的研究、海外传播和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每个方面则分别选取对应观点迥异的论文作品各两篇作为佐证进行论述。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了艾梅兰和夏志清两位汉学家的著作。他们分别从“情”和“时间”的角度对《牡丹亭》的主题做出解读,将《牡丹亭》放到时代背景和汤显祖的个人创作中做整体观照,呈现出不同于国内研究的独特审美趣味。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选取了李惠仪和吕立亭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古典,一现代,通过对比,了解美国汉学界《牡丹亭》研究思路的转变。第三部分,针对《牡丹亭》对于后世文本和社会的影响意义这一主题,选取了宇文所安和高彦颐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介。最后一章,笔者介绍了海外《牡丹亭》演出舞台上两部重要的表演:彼得·塞勒斯的歌剧版《牡丹亭》和陈士争的传奇版《牡丹亭》。通过对着两次演出概况的介绍,可以从传播的角度窥得《牡丹亭》从文本到舞台传播上贯穿始终的两种模式,即:一部分的研究者沿用中国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融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将《牡丹亭》放到整个明末清初背景中去观照;另一部分的研究者则采取“他者”的眼光,将《牡丹亭》套入西方理论之中,作为研究工具或文化载体。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够见微知著,帮助我们将中国文化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推广开去。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
作者: 谢超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批评研究 日期:2012
描述: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吴吴山三位夫人以江西著名作家汤显祖的经典著作《牡丹亭》为对象进行评点的一个本子,是《牡丹亭》在清代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女性评本。本论文从批评史的角度入手,以吴吴山三妇对《牡丹亭》的批评为研究对象,考察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角度和观点。本论文立足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围绕《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展开,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一章着重介绍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吴吴山及先后与吴山约为婚姻的三位女子的基本情况,同时,思考了三妇本《牡丹亭》诞世的具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第二章选用关目、角色、舞台、砌末四个方面讨论三妇论《牡丹亭》的戏曲特色,从文本入手,探析吴吴山三妇对《牡丹亭》中文学特征的评点,以杜柳二人为主,分析三妇评点《牡丹亭》人物的特点;第三章评论三妇在《牡丹亭》中看到的不同类型的情感世界,挖掘三妇在评点《牡丹亭》时流露出的社会观点和生活态度;在结语中,根据三妇评点《牡丹亭》的话语,总结三妇本《牡丹亭》的特点,并且联系《牡丹亭》批评史发展情况,评析三妇本的地位及影响情况。希望在文学批评的个案研究上取得一定突破,为《牡丹亭》批评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汤显祖《牡丹亭》和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比较研究
作者: 毕益芳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蒙特威尔第 汤显祖 《奥菲欧》 对比研究 日期:2009
描述: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深入,学术界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越来越重视,这种文化的对比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但对于中国的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的对比研究来说相对还比较薄弱,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具体两位大家的研究来推动戏曲与歌剧领域的中西文化的研究。 汤显祖(1550—1616)与蒙特威尔第(1567—1643)是同时代中西戏剧领域的大家,他们的剧作《牡丹亭》和《奥菲欧》是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歌剧艺术的领军之作。《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作品,其题材来源于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传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它是中国昆曲艺术的代表曲目,在中国的影响深入而广泛,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越了同时代其他的戏曲艺术作品。《奥菲欧》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早期优秀的歌剧作品,其题材同样来自于民间口头传承的希腊神话《俄耳甫斯》的故事,它经过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的天才创作,一举成为欧洲近代歌剧的标志作品,奠定了歌剧这个艺术品种的基础。 歌唱是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这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舞台表演特点,对两位大家及其两部巨作进行多角度的对比研究,能够让我们看清两种艺术形式因其不同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视角下的汤莎人文思想比较
作者: 张玲 来源: 苏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诗学 莎士比亚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汤显祖 日期:2006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阅读视角和分析模式向我们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 “人的解放”这一伟大思想的新的、深层次的意义。女性主义理论用解构的方式颠覆文化中的父 权意识,同时在解构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文化。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存在着种 种不足,但由于它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它自身具有进一步深入、 拓展和完善的可能。性别诗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完善和最终归宿。性别诗学的理想目 标是“双性同体”,主张建立保留个性差异的双性文化,寻求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有机地综合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学术批评的方法、观点和目标准绳是本文的理论定位和具体文本 分析的理论基础。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视角切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研究,并非出自异想天开 的生硬嫁接,而是作品的本质和内在要求使然。对女性命运和性别主题的关注成为汤显祖和莎士 比亚思考人性,表达人文理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着眼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 高度探寻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又从女性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解放。女性问题和性别关系问 题正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基于人文思想对“人”本身重视的观照下而被发现的。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采用的解构的阅读方式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男女角色对父权传统中性别刻板定 型的反叛、对两性特征僵化表述的颠覆,以及剧作家对还原了自然本性的“双性气质”的“人” 与平等的两性关系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他们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大打破了父权制的社会和文学 传统矗立起的虚假的女性镜像。她们不愿甘当传统规范所要求的“客体”,不再沉默失语,不再 是“他者”,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和性别意识,无论在进步性还是局限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和 差异。这与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中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传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 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女性和性别问题的反映、关注和思考是伟大的。他们的作品无论从历 史上还是逻辑上都已经包含了女性解放的深刻内涵和女权运动的萌芽。基于此,这两位伟大的戏 剧家的作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提供了最好的文本,反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 诗学则为分析比较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视角。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
作者: 程华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1989
描述: This presentation has first classified and sumed up the research made on Pavilion of Peony by researche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past four hundred years in terms of the patterns.
上页 1 2 3 ... 65 66 67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