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静夜思》的讨论该划句号了
-
作者:
薛天纬
来源:
文史知识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李白研究
诗选
李攀龙
静夜思
宋本
李白诗
版本学
接受美学
两个问题
唐诗三百首
日期:2011
-
描述:
关于《静夜思》的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诗中两个"明月"是何时出现的,二是诗中的"床"指什么东西。后者是一个较老的问题,前者则是一个较新的、近些年才"热"起来的问题。且从前者说起。
-
济南潇洒似江南
-
作者:
南山月
来源:
新语文学习(高中)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张养浩
李清照
辛弃疾
济南
大明湖
江南
文坛领袖
曾巩
李攀龙
黄庭坚
日期:2011
-
描述:
说起济南的文化,就不能不说文人墨客和他们留下的文章诗句。且不说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攀龙、李开先、马国翰这些地地道道的济南籍“本土”作家,即便是曾经旅居在此的文坛领袖也有不少: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赵孟頫、元好问、王象春、蒲松龄、刘鹗……他们都把济南歌颂得淋漓尽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
佳句储备库
-
作者:
来源:
少年文艺(中旬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玉门关
山海关
武侠小说
李攀龙
诗词
海流
代表性
北折
落高
储备库
日期:2011
-
描述:
这一期的诗词佳句将带大家领略中国大地上一些极具代表性的雄关要塞,感受苍凉壮丽的边塞风情。嘿,武侠小说中常出现这些关名,我早就想了解啦!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又称"榆关")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马上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明·李攀龙《塞上曲·送王元美》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夜出
-
明“七子派”后学论宋元诗
-
作者:
王逊
来源:
文艺评论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前后七子
七子派
三百篇
李杜
诗必盛唐
少室山房集
汉魏
文必秦汉
元诗
李维桢
日期:2011
-
描述:
明七子派的理论主张被归纳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这一概括不免偏狭,就诗而言,当是“古诗以汉魏为师,旁及六朝;近体诗以盛唐为诗,旁及初唐”,但对于宋元诗,他们则毫无例外的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者如李攀龙有“宋无诗”之说,但到了万历后期,在后七子的后学末五子处(实则自王世贞始),虽说他们对宋元诗仍有尖锐的批评,但态度却较为客观、通融,这样一种新变对于一时文学之风气与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一则宋元诗的文学史地位得以确立;其次,“师古”与“师心”的创作方法也得以融合;此外,也使前后七子诗论中固有的漏洞得到了弥补和完善。 一 概而言之,末五子对宋元诗的新态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考虑,如李维桢称: 声音之道与政通,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而治道备矣。宋诗有宋风焉,元诗有元风焉,采风陈诗,而政事、学术、好尚、习俗升降污隆具在目前,故行宋元诗者,亦孔子录十五国风之指也。(《宋元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李维桢继承了“兴、观、群、怨”的儒家诗教传统,认为通过诗歌可以考察一时的政风民情,存一代之文献,从这一角度看,宋元诗亦可谓功莫大焉。
-
“拟议”“变化”与文学复古
-
作者:
孙学堂
来源:
周易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拟议
变化
复古
日期:2011
-
描述:
何景明与李梦阳论涛,曾引《周易·系辞》中的“拟议以成其变化”来针砭对方的“尺寸法占”。后来李攀龙将这一易学命题提升为诗文复古的纲领,既标志着复占理论的“成熟”,也标志着复古实践陷入窘境。通过探讨宋明学青如何阐释这一易学命题,可以发现复古论者的思维方式深受经学影响;通过解析复古论者如何运用这一易学命题,可以透桃李、何论诗的分歧所在,以及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变化。
-
李东阳的“格调说”及其影响
-
作者:
闫霞
来源:
文艺评论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七子派
怀麓堂诗话
前七子
格调说
宋诗
李攀龙
诗歌创作
论诗
音乐性
元诗
日期:2011
-
描述:
一有唐诗这一高峰横亘在前,宋人在诗歌创作上已面临不小压力,在另辟途径的过程中,以理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作法导致离诗趣越来越远,创作日益陷入困境,开始向前代优秀的创作学习。明代文人在思想上先是惧祸于"文字狱",后受八股科举的桎梏以及商业的侵蚀,创作力也是日益下降。
-
论嘉靖七子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
作者:
陈文新,李华
来源:
文艺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流派
科举
唐顺之
前七子
嘉靖朝
李攀龙
王慎中
王世贞
谢榛
唐宋派
日期:2011
-
描述:
嘉靖七子(即"后七子")与唐宋派是明嘉靖年间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学团体。本文借助相关文献对二者加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两派均以科举尤其是同年之谊为纽带结成,而年龄、中式时间的差距造成了二者间的代沟。二,科举背景的差异导致两派成员在流派意识上也存在显著差别。唐宋派诸人所持守的是一种特殊的台阁意识,他们不满"前七子"的郎署文风,对权臣张璁、严嵩亦态度有异;嘉靖七子则以郎署为本位,他们认同"前七子",不仅与台阁要员严嵩摆擂台争风雅权,在政治上也是严嵩的反对派。三,嘉靖七子内部李攀龙、王世贞等人排斥谢榛,并非不能容忍没有科名的人入社,只是不能容忍后者在社团中居于盟主位置。这些事实表明,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之间确有内在联系。本文的结论,与着眼于"政治与流派"、"思想文化与流派"的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动态的互补关系。
-
论“后七子”成员对李攀龙的批评
-
作者:
龚兰兰
来源: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科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1
-
描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