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王象春诗歌研究
作者: 房珊珊 来源: 厦门大学图书馆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问山亭诗 王象春 山左诗坛 日期:2013
描述: 王象春作为明代山左诗坛大家,一生著述颇丰,诗歌成就卓著,尤其在整个晚明诗坛影响深远:在地域上,王象春是“七子”中边贡、李攀龙的同乡后学;在家学源流上,王象春是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禛之从叔祖。因此,王象春是从前、后七子到“神韵说”这一发展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诗人。本文以王象春及其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歌创作及其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期认识其成就,明确其地位。文章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王象春诗歌的研究现状,简要点明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论述王象春的家世与生平,考察作为山左望族的新城王氏家族的家学传统和坎坷的仕宦经历对王象春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对王象春诗作进行分类梳理,按照所写内容的不同,将其诗歌分为济南风物诗,纪实咏史诗,酬唱赠答诗三类,加以详细介绍。第三章,梳理王象春诗歌理论的三个阶段,对其理论成因加以探讨,并着重介绍其诗歌理论的特色。第四章,总结王象春诗作的艺术特色,从想象奇特,傲兀雄肆,气韵张狂,诗思新妙四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五章,分别以晚明诗人徐夜和清初王士禛为例,探讨王象春对明清诗坛的影响。结语部分,客观分析王象春诗歌的不足之处,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
《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以明七子为例
作者: 王捷 来源: 内蒙古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七子 继承 《古诗十九首》拟诗 后七子 创新 日期:2013
描述: 《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五言诗歌的第一座高峰,从西晋至明清历来为后代文人墨客所钟情,并不断地被摹拟学习,留下了大量的《古诗十九首》拟诗作品。本文以明七子为例,对《古诗十九首》的拟诗进行研究。首先在界定《古诗十九首》拟诗的基础上,对明前的《古诗十九首》拟诗进行了大体勾勒。继而以复古运动背景下明七子的《古诗十九首》拟诗为基点,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入手总结明七子《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集中梳理了明前的《古诗十九首》拟诗概况,选取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诗人的《古诗十九首》拟诗作品进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拟诗注重文藻的选择和技法的创新,呈现出文人化的倾向。唐代《古诗十九首》拟诗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成就相对较低。第二章写明朝中叶在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明代文坛爆发了由前七子领导的复古运动。在此背景下何景明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对《古诗十九首》从形似到神似的拟习,形成了自己的拟习特点。其他前七子成员的《古诗十九首》拟作在继承原作特点的同时,拓展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丰富了其艺术手法。第三章首先分析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产生的原因,继而论述了李攀龙的拟习历程和其拟诗特点,最后分析了后七子其他成员的《古诗十九首》拟诗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作者: 郭小微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灵说 传承 影响 公安派 背景 日期:2013
描述: 明代初期,“复古”主义就占据文学思想的主流。先是有杨维槇、林鸿、高棅等人支配了诗坛;而后又有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继起。接下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喊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口号,后有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的兴起,这其间虽然有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唐宋派文人的反抗,但影响不大。“公安派”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明代文坛的发展变化,反对复古主义,高举“独抒性灵”的大旗,提倡变革的文学创作理论成了主宰一时的支配力量。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公安派,第一章明代文坛的“公安派”,主要是对“公安派”进行简介,了解“公安派”和其主要作家。以及“公安派”兴起的背景,有社会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其中文化背景包括李贽对公安三袁的影响、“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第二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通过袁宗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开创、袁宏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弘扬及袁中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来体现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第三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性灵说”,主要体现“性灵说”真与露、俗与趣及求变的文学创作主张。第四章“公安派”的影响,主要论述“公安派”对竟陵派、晚明小品文、袁枚、“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梁有誉诗学研究
作者: 李叶萍 来源: 湘潭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学思想 梁有誉 诗歌特色 日期:2013
描述: 梁有誉是明代中期重要诗人,他是明代“后七子”与“南园后五先生” 的成员。加入到这两个文学团体形成了梁有誉的文学交游圈:一是在京师时与李攀龙、谢榛、王世贞等的交往。在与七子的交往中,他的才情与品德使得其度越徐中行、吴国伦等人;二是在岭南时与黎民表、欧大任等的唱和。他在岭南不仅受到岭南传统诗歌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将这种影响传习给后人。他与“南园后五先生”是岭南地域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参与到两个文学团体,并且在两个文学团体中选择性的吸收诗文创作思想,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诗学主张,一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复古观,二是追求静谧清远的诗文风格,三是推崇古朴自然的真情。在京师参与七子交游,使得他开始接受复古的影响,诗歌变得深沉,寄意深远。而在岭南时所学,使其诗歌语言清新不俗。所以,他的诗歌特色不同于人,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温柔敦厚的思想内容,二是缜密严谨的诗歌技法,三是绚丽奇幻的诗歌语言。所以无论是他在京师的交游还是在岭南的交游,无论是他对诗歌的看法还是对自己成诗的要求,都使得他占据明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一席。
明代王世贞宗教观之研究
作者: 谢怡菁 来源: 国立中央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观 三教合一 昙阳子 王世贞 日期:2012
描述: 王世貞(1526-1590),蘇州府太倉州人,是明代中葉「後七子」文學復古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戲劇家,生平活動時間經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明代中期重要文學流派「後七子」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在當時與後世影響很大。本文個案專題的研究方式,先藉由探討王世貞的家世背景、為學與著作、仕宦歷程,以探求其性格塑成與影響心境思想的轉變之因。繼而討論王世貞以儒家為根基的思想,如何漸轉至佛道之中,影響宗教思想的轉變緣由為何?受其人生哪些經歷所影響?最終細化分析在三教合流的環境背景之下,王世貞的三教合一的宗教觀是如何形成?其中又是以何為主,是儒家?抑或道家?又抑或佛家?又有何在宗教上的主張和思想。對成長在傳統家族文化影響下的王世貞,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造就其積極入世的精神;優渥的家經濟條件,使世貞未能體會到失意文人的窘況,且給予進入仕途的有利優勢,然因其恃才傲物的個性,使得仕途波折不斷。從世貞早年的著作,可明顯看出其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雖對佛、道兩家多有涉獵,但此時的他對於佛、道兩教的信仰是有所貶抑的。對於王世貞的宗教觀轉變而言,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隆慶六年(1572)這八年是較為關鍵的時期。此期間王世貞屢次上京為父訟怨、又多次患瘡瘍久治不愈,特別母親及摯友李攀龍(1514-1570)的去世更使其情緒低迷。一連串的悲痛經歷,讓王世貞轉而從佛道思想中尋求解脫之法,不同於早年的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萬曆八年(1580)的「曇陽子事件」,王世貞亦牽連其中,象徵世貞走入宗教世界,由此揭開了王世貞晚年內在精神的超悟。而處於三教合一的宗教氛圍之中,王世貞的宗教觀無可避免的受此風之薰陶。從三教之爭中王世貞所執之態度、其師曇陽子(1558-1580)的思想,與來往的名僧互動情況來探析,王世貞認為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其最終所欲尋求的是跳出三界,可知在三教合一的信仰之中王世貞將佛教置於最高。而在宗教思想主張方面,王世貞強調「真心」的尋求,是為了突出對「頓悟」思想的重視,其求「真心」也就是求「頓悟」,以禪宗為主要的依歸。
吴子玉研究
作者: 徐茜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茗洲吴氏家记》 谱牒思想 吴子玉 日期:2012
描述: 吴子玉名瑗,字瑞榖,别号大鄣,又号名山,休宁县人,生于明正德十四年,卒于万历十九年。他幼家贫好学,童年好学,年十七即主师席,诸名宿多出其门。吴子玉以古文诗词推重于世,缙绅投赠诗文满卷。曾入史馆编纂史书,其谱牒思想表现出独创性。明万历十六年贡生,授应天训导,抚按荐入史馆。万历十九年六月盛暑,吴子玉奉命编纂史书,触热眩運,坐劳瘁卒,年七十二岁。 本课题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六节。对明代徽州文人吴子玉从生平经历到谱牒思想、谱牒活动、谱牒著作都进行了综合分析,涉及的内容及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方法,在大陆学界尚未系统全面研究过吴子玉的前提下,确立了该选题。 第一章大致梳理休宁茗洲吴氏的由来,并考证了吴子玉的生平及家世背景。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按作家的具体活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吴子玉在各地参与纂修谱牒的活动,二是吴子玉与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游、结社活动。 第二章则详细梳理了吴子玉与同时代文士王世贞、李攀龙、方弘静、徐中行等人的交游、结社活动,并分析当时文坛风尚对其的影响。 第三章立足于吴子玉所著的家谱《茗洲吴氏家记》,研究其谱牒思想。 明代嘉万时期,徽州地区文教兴盛,诗社林立,诗人辈出,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政客,其中以地域性民间文人吴子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拟选择与吴氏有关的徽郡人士及对其生平经历、创作活动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加以考论,以了解吴氏与乡邦文化的关系。 吴子玉一生科举之路坎坷,直到万历十六年才做了个小官,最终卒于任上。其大半生时间都致力于从事编纂谱牒的活动,交游广泛,以文会友。他在本邑和金陵等地都参与了一些诗社,在族中,乡里乃至整个徽州均有一定的影响,故通过对其本人交游的考察,从而对嘉万时期的文学发展,特别是这个时期徽州地区文学发展中的情况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休宁文人吴子玉的研究,探求明代中叶徽州文人的群体特征。 结语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综合性地勾勒和评价。
明嘉靖时期的文人与党争
作者: 黄文敬 来源: 浙江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党争 嘉靖 文人 日期:2012
描述: 在明代27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嘉靖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本文将文人的文学创作与他们的政治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集中探讨党争对其生存状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探讨了嘉靖党争的缘起和特点。嘉靖时期的党争形式有两种,一是内阁与部院的斗争,二是阁臣内部之争。而党争出现的原因,一是与明初废除丞相后建立的内阁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二是与嘉靖帝的驭臣之术有关。第二部分探讨了党争与文人命运的关系。由于文人所立的阵营不同,所依附的首辅有别,因此,其命运的升降沉浮也与此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着重分析了“嘉靖八才子”、“唐宋派”、“后七子”、王学门人等文人的命运,以阐述了党争对文人命运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探讨了党争下的文人心态,通过对唐顺之、徐渭、薛侃、王慎中、李开先、茅坤、李攀龙、王世贞等个案的剖析,探讨文入在党争背景下道义与利益、主动与被动、仕进与归隐等多方面的矛盾挣扎。
李攀龙拟古乐府研究
作者: 李凤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2
描述: 暂无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