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贤母之不贤——元杂剧《救孝子》中李氏“贤母”形象的质疑
作者: 李世朝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蝴蝶梦》 《救孝子》 贤母 日期:2016
描述: 元杂剧《救孝子》是一部公案剧,剧中杨母李氏以“贤母”的形象为后世人们所称道,其“贤母”形象也是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的,没有什么大的争议。然而,如果结合元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剧情内容的细致分析以及与《蝴蝶梦》中相关情节的比较,可以发现对李氏“贤母”形象的定位并不十分客观,就性格内容而论,她是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她知书达理、贤惠过人;一方面又工于心计、自私自利。
试论元杂剧爱情剧中的精神内涵 ——以关汉卿作品为例
作者: 邱辛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精神内涵 关汉卿 婚姻 爱情剧 日期:2017
描述: 元杂剧是我国古代杂剧的集大成者,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爱情剧是其中最灿烂的一脉.本文从精神内涵这一角度来解读元杂剧中爱情剧的创作,分析元杂剧中爱情剧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于我们解读阐释元代其他作家的作品,乃至其他时代的杂剧,深入挖掘元杂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元杂剧《杀狗劝夫》中的“清明节令”
作者: 邵雪萍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杀狗劝夫》 "清明节令" 伦理 民俗 日期:2013
描述: 中国古典戏曲既是民俗的一部分,也包含了对多种民俗事象的反映,元杂剧《杀狗劝夫》中的“清明节令”就是例证.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小农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土崩瓦解的元代,“清明节令”作为《杀狗劝夫》中孙荣、孙华两兄弟发生冲突的时间背景,深刻表达了剧作家对儒家“孝悌”之情衰微的怅惘.
从元杂剧的文人形象看剧作家的创作心态
作者: 马晓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元杂剧 心态 文人形象 剧作家 日期:2013
描述: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剧作家们的创作动机完全是自然而然。元杂剧作家们创作杂剧,既不是想扬名于生前,也不是想流传于后世,只不过心有所感,一吐为快。本文通过从杂剧中文人形象的研究到作家创作自身的逆向探讨,能使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出发窥见现实生活中作家丰富复杂的精神线索,揭示出剧中文人心态与现实文人心态的深层联系。
元杂剧选解
作者: 陈云发解 来源: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杂剧 中国 元代 剧本 注释 日期:2008.12
描述: 元杂剧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它的研究,自明代时就已开始,而且成就很大,其主要体现在挖掘、整理剧本,考证剧作家生平,以及对某些剧目题材的改编演出等方面。 这部《元杂剧选解》,代表了作者对元杂剧解读的见解。
漫议元杂剧历史剧之审美特征
作者: 易栋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元杂剧 历史剧 日期:2013
描述: 元杂剧历史剧一方面凭藉历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对历史的超脱。元杂剧历史剧流露出创作主体关于历史的独特观念和情感,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元杂剧商人形象研究
作者: 赵平平 来源: 扬州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元杂剧 成因 商人 特点 日期:2008
描述: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在当时达到了最高,其中树立的众多商人形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数量众多,更因为他们表现出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商人不同的特点。元杂剧中有关商业描写的作品有五十二部,其中的商人形象有七十九个,这些商人有的作为正面角色出现,有的是反面角色,有的是非主角的小人物,他们与各种商业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元杂剧中的商业社会。元杂剧对商人的表现涉及到了他们的经商原因和分化、经商活动与生命财产安全、文化素养与社会交际、情感与精神追求等。在整个文学史中,元代文学中的商人又是唐宋时期文学中的商人形象与明代话本小说中塑造的商人形象之间的过渡,他们既有较前代商人的进步之处,又有逊于后代商人之处。究其根源,首先是商业自身的发展和商人阶层的活跃壮大,其次是剧作者自身地位职位的转变,另外还受到文学样式的限制。本文就针对元代商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几种主要的商人类型进行讨论,探讨作者在作品中对他们的表现,与元代前后相邻时代的作品中的同类角色比较,得出他们的联系。最后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元杂剧《丽春堂》《蕤丸记》与契丹女真人射柳风俗考
作者: 王政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契丹 射柳 元杂剧 女真 日期:2013
描述: 元人王实甫作有《丽春堂》杂剧,全名《四丞相高宴丽春堂》或《四大王高宴丽春堂》,又有无名氏撰有《阀阅舞射柳蕤丸记》杂剧(简称《蕤丸记》)。两剧所写故事的时代背景均在宋金间,内容涉及到辽金契丹、女真人射柳风俗。从两剧作剧情及艺术描写中的射柳事象,联系有关史实及其它文献记述对这一风俗内涵、细节、文化意蕴,加以疏解、映证、辨析与复原。
上页 1 2 3 ... 66 67 68 ... 81 82 8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