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论元杂剧包公戏对包公的塑造
-
作者:
李申曦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元杂剧
包公戏
包公形象
日期:2015
-
描述:
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后又有独特的成因。考察现存元代包公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
试论明人对元杂剧的改编
-
作者:
李双芹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神仙道化剧
改编本
元杂剧
初刻拍案惊奇
曲词
笔记小说大观
戏曲作品
玉环记
戏曲创作
洞冥记
日期:2012
-
描述:
一、改编作品概况通过对明代的小说和戏曲作品的仔细考察,我们发现有34位元杂剧作家的44部作品被明代作家进行了改编,其中有32部元杂剧被改编成了41部明代的杂剧或传奇,有25部元杂剧被改编成了小说,被同时改编成戏剧和小说的元杂剧有13部。在这里我们所列举的只是那些具有明显改编痕迹的作品,
-
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
-
作者:
李学清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佛道融合与斗争
价值
背离佛经本义
佛教剧
度脱剧
日期:2009
-
描述:
元杂剧中的佛教剧,是无杂剧中有关宗教剧的一种。元杂剧作家们借助佛教剧,宣扬佛教思想,展示佛教在元代的发展状况和佛教对元杂剧的影响,彰显出佛教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围绕元杂剧中的佛教剧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佛教剧产生于元代的原因、佛教剧对佛教思想的背离、佛道二教与度脱剧、佛教剧的价值。 佛教剧产生于元代的原因。元杂剧中的佛教剧的产生,与元代法律存在漏洞有关。元统治者针对佛教和杂剧所制定的法律宽严不同,给佛教剧作家创作佛教剧提供了可乘之机。 佛教剧对佛经本义的背离。以佛教思想为参照物,结合儒道思想,分析佛教剧所表现的因果报应思想表现为道教的神佛奖惩思想的表现、忍辱思想表现为儒家的复仇思想的表现,分析产生这种背离的原因,挖掘佛教剧的思想价值所在。 佛教剧中的度脱剧。分析佛道之争和融合在度脱剧中的表现,进一步分析佛道之争和融合对度脱剧的影响。 元杂剧中的佛教剧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揭露批判了元代重利轻义的世风,具有劝善戒恶的社会教化作用。佛教剧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佛教剧影响了后世...
-
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缘由浅析
-
作者:
赵雪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宗教思想
审美意识
“大团圆”式结局
地理环境
市民阶层
日期:2017
-
描述:
中国戏曲文化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纵观中国戏剧文化之林,多数作品常以“大团圆”作为结尾,即使是被列入悲剧之林的作品,结局也几乎都带有喜剧性色彩。本文旨在以《赵氏孤儿》、《窦娥冤》等作品为主,从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审美等不同角度浅析元杂剧“大团圆”结局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
文本类型视角的元杂剧英译质量评估
-
作者:
曹广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剧形式对应
形态等值
语篇元功能
元杂剧翻译
质量评估
日期:2016
-
描述: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戏曲翻译以及戏曲翻译质量的评估模式,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显型语篇角度对杨宪益、戴乃迭所译《关汉卿杂剧选》八种剧作的英译文本质量进行分析评估。杨、戴译文在显型语篇形态方面相对于原作而言具有诸多偏离之处,具有浓厚的归化意图与归化痕迹,揭示了文本类型语篇意义对于译文质量和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导向作用。
-
诗歌与元杂剧
-
作者:
马丽丽
来源:
扬州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相互影响
诗歌
元杂剧
日期:2009
-
描述:
本论文是以元杂剧为基本材料,着眼于其中接受且运用诗歌的现象,进而探讨元杂剧与诗歌相互关系的基本研究。元杂剧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其中本体研究(如作品的搜集整理、注释考据等)及纵向研究(如编写元杂剧通史、杂剧体类史等)更为充分。相对而言,横向比较研究较为薄弱。比如,对于元杂剧中大量运用诗歌的现象,元杂剧与诗歌的相互关系,虽有不少论者言及,但尚有拓宽延伸之余地。因此,具体分析元杂剧运用诗歌之情状,深入探讨元杂剧与诗歌间的关系,即为本论题确立之因缘意义。本论文之重点与难点,即元杂剧对诗歌的影响,因前人几乎没有涉及此问题。另外,在谈及诗歌对元杂剧的宏观与微观影响上,细节上有比前人更为详尽的理解与观点。如诗歌对元杂剧的影响显而易见,毋庸置疑,诗歌影响杂剧作者的双栖身份;诗歌为杂剧提供丰富的故事题材;散曲套数为杂剧所用;诗歌影响杂剧文本的诗化语言等等。但杂剧对于诗歌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杂剧为诗歌领域开拓了新的天地即观剧诗的兴起;杂剧的兴盛成为元词衰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杂剧为散曲提供新的歌咏题材等等。在元杂剧与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彼此之间的正向联系与反向联系是难以割裂的。...
-
元杂剧佛教剧目研究
-
作者:
杨如意
来源:
厦门大学图书馆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轮回剧
因果剧
度脱剧
佛教思想
日期:2012
-
描述:
元杂剧作为元代社会文化语境产物,存在一些宣扬佛教思想的杂剧。对这些杂剧中所表现的佛教思想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从中领略到其社会教化意义。本文试图从佛教理论这一视角对元代戏曲,尤其是元杂剧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回顾了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论证了用佛教理论研究元杂剧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佛教思想与元杂剧之因果报应。我们认为因果剧是作家用来表现佛教因果报应的观点,并融合儒家思想构思故事情节,表现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第二章主要是元曲佛教思想之“度脱剧”举要及解析。在给出了度脱剧的基本概念和代表作品之外,我们认为度脱剧中体现的佛教精神与度脱之路,此外度脱剧中还渗透着佛教的度脱精神。第三章是元曲佛教思想之“轮回剧”举要及解析。文章通过元杂剧中的轮回剧题材分类举要,分析轮回剧佛教精神及其体现,进而指出有元一代,当佛学精神,尤其是业报轮回的精神逐渐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尤其是元杂剧创作时,佛教本义在其中的体现难免发生诸多背离。结语认为,本文通过对这种佛教思想新的解读,使人们对因果剧、轮回剧、度脱剧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进而作出客观公正评判。第三部分即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的回顾。
-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
-
作者:
王佳硕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世阿弥
能乐
艺术特征
日期:2013
-
描述:
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中国的散乐经历了宋杂剧阶段,在元朝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能乐与元杂剧形成之后就开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可谓是同源异流。虽然二者在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所以对能乐与元杂剧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是一项有必要并且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创作为中心,比较二者在艺术特征方面的异同。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元杂剧和能乐的概貌,二者在体制结构和表演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元杂剧和能乐可谓是同源异流。第二章,元杂剧的曲辞表现出“意境”这一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而能乐的词章则体现了“物哀”这一日本的审美观念。从“意境”和“物哀”这两个美学理念出发,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关汉卿和世阿弥的剧本创作来看,元杂剧更注重“意”的表达,以意胜,而能乐更注重“境”的营造,以境胜。第三章,从审美指向上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写意抒情的剧诗,但也显示出不同本质。能乐体现出的是内向型、封闭式、符合贵族审美理想的特征,展现出一种“幽玄”之美。元杂剧的审美指向则是外向型、开放式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幽玄”的“自然”品质。在接下来的第四、五、六章中,则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重点比较了元杂剧与能乐在文学性特征方面的异同。在戏剧语言风格上,能乐体现的是优雅,符合贵族阶层对高雅的追求。元杂剧的语言则是雅俗共赏。在戏剧冲突上,能乐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冲突,而元杂剧的创作经常是以精炼的语言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然后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能乐中的女主人公多表达对身在远方的爱人的思念和幽怨,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产生幽玄的美感。而元杂剧则歌颂了底层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