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理论到实践有多远——以李攀龙拟古诗为例
-
作者:
臧清
来源:
文史知识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创作倾向
李攀龙
中国古代作家
文学自觉意识
作家作品
实践
文学思想
拟古诗
日期:2007
-
描述:
中国古代作家,特别是具有文学自觉意识的作家,往往有一些有关文学思想或理论观念的表述,有些还相当明晰和理论化.这给后世的研究者探究他们的思想见解和文学主张提供了方便且直接的材料,但是仅仅依凭作家本人的理论表述来分析判断是相当冒险的做法.作家留下的作品本身应作为其说辞的重要参照.也就是说,不但要看作家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不但不能简单地以其理论来推论其创作倾向和创作实绩,削其足以适其履,而且对作家理论和创作之间的抵牾之处更当充分注意.
-
论李攀龙《古今诗删》的诗学取向
-
作者:
解国旺
来源:
天中学刊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古今诗删》
古诗选本
文学复古
日期:2007
-
描述:
李攀龙编选的《古今诗删》一向被认为代表明代后七子派诗学主张的古诗选本。从选本推崇盛唐诗等方面来看,的确体现了复古派主张。前后七子古诗推崇汉魏,但《古今诗删》于汉魏古诗未见有特别的重视,反而多取六朝诗人谢朓、陶渊明及谢灵运等风格清新流丽的古体诗,树立了新的古诗典范,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泛的诗学取向。这表明他在具体的选录古诗过程中,并未完全贯彻复古派的诗学主张。
-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论李攀龙边塞诗的创作
-
作者:
蒋鹏举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现实
边塞诗
李攀龙
法式
矛盾
日期:2007
-
描述: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诗歌,具有以法式规范创作的倾向。其边塞诗有两类,一类是前所未有的海防诗,一类是传统的塞防诗。前一类因无所依傍,其诗写得内容真实、意象新颖、气韵流动;后一类,他力求模仿盛唐边塞诗,但社会现实已与盛唐相去甚远。因缺乏现实支持,其诗情调苦涩、内容沉重,差可与中唐边塞诗貌仿佛。由此得出结论:主观上追求的范式、格调,只有与客观现实吻合时,才有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法式与创作实践的冲突。法式只能服从于现实内容。
-
李攀龙佚文一则
-
作者:
蒋鹏举
来源:
文献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李攀龙
佚文
王世贞
齐鲁书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沧溟集》
后七子
诗集
日期:2007
-
描述:
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1514-1570)的作品主要集结在《沧溟集》和《白雪楼诗集》中,而《白雪楼诗集》的作品全部包含在王世贞所编订的《沧溟集》中.明清两代《沧溟集》的刊刻本众多,其中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攀龙九世孙李献方鸠工校勘、重刻的集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版本,此后的刊本多以之为底本....
-
从沈德潜诗论评李颀七律
-
作者:
崔怡和
来源:
辅大中研所学刊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七言律诗
沈德潜
李颀
唐诗别裁集
日期:2006
-
描述:
诗歌选本选录作品的多寡与评点,可以反应选诗者对诗人与诗作的评
价。唐宋时期的诗歌选本,不甚重视李厢仁言律诗,选诗数量不多。至明
代高栋〈唐诗品汇〉、李攀龙〈古今诗删〉将其仁首七律全部收录,给予
恒高评价,方扭转李厢、七律地位,成为复古派诗人模拟学习之典范。清初
毛奇龄、王夫之等人不满明七子模拟之习, 连带否定李阔的成就。本文透
过两方面讨论李闯七律:首先、沈德潜於〈唐诗别裁集〉调和明清诗人对
李顾之褒贬,并收录七首七律, 数量为盛唐第三,肯定其诗歌价值。其次、
就沈氏选诗原则与诗观, 分别透过风格、用事、链字、声律,探究李闯七
律所呈现的艺术风貌。
-
济南市历城区概况
-
作者: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辛弃疾
豪放派
大辛庄遗址
城区
历史文化底蕴
著名学者
历史文化遗迹
济南市
日期:2006
-
描述:
素有“齐鲁首邑”之称的济南市历城区,自西汉初设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明代诗坛“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等都是历城名士中的杰出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城大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四门塔。折射出历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一段]
-
文坛(外一篇)
-
作者:
张锐强
来源:
牡丹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辛弃疾
何景明
明朝
前七子
利益集团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
文坛
后七子
日期:2006
-
描述:
暂无
-
"功臣"说:明代文学流派批评态度的历史性转向
-
作者:
冯晓庐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转向
文学流派
末流
"功臣"说
日期:2006
-
描述:
针对文学流派病症的必然和流派间关系的紧张,袁中道、钟惺相继以"功臣"解说袁宏道对李攀龙的批判,标志着文学流派批评态度的历史性转向,由贵己贱人转向公心衡鉴.随着流派精英的创始变革意识和大众参与模仿意识的增加,流派必然产生足以颠覆流派的末流."功臣"说对文学流派的理论建设、共荣意识和批评对象转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