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论《诗源辩体》的汉魏诗学观
作者: 龚贤 来源: 人文论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源辩体 徐祯卿 诗歌发展 诗体规范 诗学观 许学夷 日期:2012
描述: 在主张文学复古的道路上,明代“后七子”代表人物李攀龙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较“前七子”更绝对。李攀龙等人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文学的复古思潮推向极端。李攀龙诗歌,“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1]面对如此局面,与“后七子”同时而稍后的著名学者许学夷虽受复古思想影响,但
明后七子结社考辨
作者: 李玉栓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结社 考辨 后七子 日期:2012
描述: 明代后七子结社之说肇源于清人钱谦益,朱彝尊、陈田亦持此说,今人对此深信不疑。依据主盟者不同,可以将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之间后七子诸人的社事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前期社事中仅有谢榛、李攀龙、王世贞三人参与;在中期社事中,三十一年六月之前只有六子结社,六、七月间,梁有誉、谢榛脱离社事,之后吴国伦入社,至三十三年十一月梁有誉卒,后七子聚散无常,无共同结社之可能;在后期社事中,含余日德、张佳胤在内的"七子"仅三三两两举会,亦未曾共同结社。因此,沿袭三百多年的后七子结社之说实际上只是一种误说。
钱谦益晚年宗杜原因探析
作者: 苏晨 来源: 美与时代(下)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宗唐 李攀龙 宋诗 诗歌创作 《诗薮》 杜甫诗 明代诗 后秋兴 命运遭际 宗宋 日期:2012
描述: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的编著以及他晚年的诗歌创作中对杜甫的全面推崇和效法,是他在人格上的自赎、在感情上的托寄和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选择。他通过《列朝诗集》和他晚年的诗歌创作所建立的以宋人眼中的杜甫为尊的诗坛秩序,至今仍然为我国文学史的主流观点所接受。然而钱谦益所编著的《列朝诗集》的宗杜、宗宋倾向使得他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明代诗人中的宗唐诗派和诗人;另外,由于钱谦益和杜甫在心性品格、命运遭际上根本性的不同,他晚年的诗作虽具"诗史"之功,但却无法拥有杜甫诗作所具有的伦理道德上的非凡感召力和民族情感上的自然认同。
药山 不独唯有阳起石
作者: 刘权,许保增 来源: 走向世界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郎神 马鞍山 李攀龙 阳起石 庙会 中药材 公园 莲花山 济南市 传说 日期:2012
描述: 药山位于济南滨河新区,海拔114米,北依黄河,南对北马鞍山,是齐烟九点中面积最大一座山。从远处眺望,药山山巅九峰并列,如莲花般绚烂绽放,所以又被称为"九顶莲花山"。关于药山,有个"二郎担山"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二郎神追赶太阳
古“历下”漫谈
作者: 李秉楹,刘怀才 来源: 春秋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政区划 济南城 墓志铭 历山 历城 李攀龙 明代 历史时期 济南市 北宋 日期:2012
描述: 所谓古"历下",当然是区别于今日济南市历下区之"历下",它是指自春秋战国至明清两代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济南地区曾经出现于历史文献、文人墨客笔端的"历下"。它既存在于历史掌故之中,也存在于重大事件之内;既用于诗词文章之间,也用于题词落款时姓名之前。"历下",它关系到济南的人文,关系到历城的历史,同时,与一些历史名人住址里籍也息息相关。
唐汝询《唐诗解》选诗及注、解唐诗的是非得失
作者: 薛宝生 来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诗选本 《唐诗解》 解诗方法 唐汝询 日期:2012
描述: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选诗受高棅《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表现出崇尚盛唐的取向。其注、解诗方法灵活多样,将自身的不幸遭遇与文人失意融合,颇具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生命精神,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疵病。
明代卢柟狱案下的刑案审判与文人网络
作者: 连启元 来源: 明史研究论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宗鲁 司法官员 对卢 明代嘉靖 巡按御史 孟思 李攀龙 赵王 雇工人 刑案 日期:2012
描述: 一、前言卢柟,明代嘉靖年间浚县的著名文人,个性狂傲,却负有才气,曾得到王世贞的高度评价,而被王世贞列为"广五子"之一。卢柟早年在浚县因涉及殴人致死的人命案件,以致险些被判死刑,但因案件有可疑与冤枉之处,经过巡按御史等司法官员几次的覆审,从而使该案件成为悬
试论杨慎诗学中六朝论述的背景、途径与地位-兼论以杨慎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
作者: 陈可馨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杨慎诜学 六朝派 杨慎 六朝论述 日期:2012
描述: 本文试图对杨慎诗学论述中关於六朝诗歌的定位进行考察。首先还原出杨慎当时面对之诗坛景况的论述语境,乃为了改正李攀龙、何景明二人专主盛唐,独尊李、杜的现况而发,故他以揭示杜甫诗并非篇篇皆佳、唐代诗作非首首皆好为出发点,希冀矫正学诗者仅学唐代两位大家、只观唐诗、只用剽袭模拟的方式创作的弊病。接下来从读诗、解诗的角度下手,把杨慎对六朝诗的提倡,和他要求博学的脉络作绾合。因为杨慎认定学习六朝诗是读懂唐以後诗歌作品的必要手段,所以借用时人对李白、杜甫高度接受的风尚,采取引用杜甫说法为自身背书等方式来提倡六朝诗歌。再者,把六朝诗歌放到杨慎整体诗学脉络中考察,判定六朝诗仅是整个诗歌传统中的一环,地位并未高於其他朝代。杨慎肯定的是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观点,六朝诗歌的地位,既非附庸於其他朝代,也未较他者为高。杨氏特别提点六朝诗歌既是因前人的轻视忽略,也是基於他追源溯流的兴趣。最後以六朝诗歌在杨慎诗学中的地位为基础,兼论雷磊等以杨慎为首的「六朝派」论述是否合理。由於各家对杨慎诗学中六朝诗歌的地位不明,再加上内部论述中有难以与原先流派作出明确切割、前後互相矛盾等问题,判定「六朝派」的提法,可能尚须斟酌。
上页 1 2 3 ... 16 17 18 ... 44 45 4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