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明清戏曲与女性情爱教育
作者: 谢拥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明清时代 戏曲 女性 日期:2007
描述: 本论文运用戏曲学、教育学、心理学、女性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种研究理论和方法,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考察中心,以明清戏曲与女性情爱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作为主要的关注点,全面、细致而深入地探讨明清戏曲女性情爱教育的实施方式、文化内涵、功能特征、基本特色与社会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 >> 详细
晚明南京剧坛研究
作者: 夏太娣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明 研究 剧坛 南京 日期:2007
描述: 南京在晚明众多城市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但是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也是联系南北的枢纽,是都市剧坛的代表。晚明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荣,表现出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声腔丰富,演技高超等特点。南京也是戏曲家、各类演员和出版家云集的地方,戏曲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总结的发展,尤其刺激了戏曲刊刻业的兴旺。本文以“晚明南京剧坛”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七章,围绕着南京的戏曲演出,综合考察南京剧坛的各个方面,包括戏曲家活动,作品创作,理论总结以及戏曲刊刻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对于南京这一座城市在明清戏曲发展和流变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给予准确的评价。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的意义、论述对象,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论述文士在南京的戏曲活动,以地域为经,以时间为纬,以文人社集为链接点勾勒出晚明戏曲家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戏曲家在南京的活动,以初盛、再盛和极盛、尾声四个阶段勾勒出晚明南京戏曲家盛会的概况,揭示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文士与歌姬的交往在中国戏曲创作和演出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者的密切往来对于提高歌姬戏曲表演的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同时,浪漫的情事也成了文士创作戏曲的重要题材和动力。本文第二章论述文士与青楼歌姬秦淮结缘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以王樨登和马湘兰;梁辰鱼、张献翼和潘之恒以及崇祯年间复社文士与南京艺伎交往等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晚明南京演剧形式别具特色,雅集演出和宴会演出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其场面之大,参与之广和技艺之高在江南众多城市中是屈指可数的。曲宴这种特别的形式受到文士们的追捧和欢迎,它的出现具有特殊的价值。南京作为南、北都会,也是各类声腔争奇斗艳的场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不仅对昆曲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也为北曲传承作出了贡献。在昆曲全方位覆盖江南,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剧坛垄断地位的形势下,南京能够为北曲遗音留下最后一块阵地,其意义也非同小可。 第四章主要是从青楼演员、家班、职业班社和演员以及串客等四方面着手探讨晚明南京的演员情况。晚明南京演员构成复杂,既有本地培养的娈童和歌姬,也有各地职业戏班演员和串客云集此地,他们阵容强大,表演技艺全面。以青楼演员最为出色,因自幼接受严格的训练,她们具备了成为优秀演员的基本素养,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这些身份卑微而才情出众的女演员成长为南京剧坛上的奇葩,但是她们的艺术生命也极其短暂,往往是昙花一现。家班演员依附性较强,他们的身份很难确认,但也是南京剧坛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家班主人的培养下,为戏曲演出的繁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南京也是数十部戏班的聚集地,来自各地的演员在南京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施展才艺,造成了南京戏曲演出的繁荣局面,也促进了各地戏曲表演、各类声腔间的交流和融合。晚明南京本地戏曲作家的创作水平稍弱于寓居作家,其中两部传奇《双凤记》和《双烈记》均以历史人物的发迹抒写不得志情怀,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杂剧《陌花轩》和崇祯年间问世的反阉时事剧《喜逢春》则以关注现实,批判性较强而著称。寓居作家中以汤显祖和阮大铖成就最高,二人在南京寓居期间都有创作,汤显祖的《紫钗记》是《临川四梦》中最早问世的一部,对其后期创作影响较大。阮大铖存世的《石巢四种》中有三部作品在南京及周边诞生,很多情节是其南都经历的艺术写照,表现出较强的自娱性和影射性,也显示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相对于演剧和创作的繁荣,南京的戏曲理论总结也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围绕着戏曲表演和创作而总结的“本色论”,“导演论”和“悲喜剧”等理论,在晚明剧坛别树一帜,这些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南京的戏曲实践活动,由此作为南京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又反过来指导实际演出,表现出了演出和理论总结紧密结合的特点。 长时期以来,南京作为晚明戏曲的刊刻中心,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第七章除了介绍本地书坊的戏曲刊刻成就,和外地书坊对于南京剧坛戏曲刊刻也的贡献外,还重点讨论南京戏曲刊刻兴盛的原因及对于其他戏曲活动的影响。 此外,本文附录以编年的形式勾勒出晚明剧坛戏曲活动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
明代江西作家研究
作者: 李精耕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江西作家 江西文学 日期:2008
描述: 江西文学,兴起于晋、唐,及宋而达鼎盛,元虽疲弱但余势犹存,故明初得以中兴。有明一代三百年,江西文学由盛转衰,复由衰转盛,再由盛转衰,几多沉浮,无论是“历时性”发展,还是“地域性”分布,都值得我们对其深入进行研究。 本文以明代江西作家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全面考察明代江西作家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重要作家的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研究,大致构画出明代江西文学的面貌,为系统、深入研究江西文学提供一些资料和参考,同时也为学界全面深入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以“求实”为前提,作者首先通过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对明代江西作家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并尽可能阅读以作家别集为主的原始资料,不仅本文正文之论述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文末所附的《正文中未叙及的明代江西作家小传》、《已阅读的江西作家诗文集叙录》既是本文作者考察研究的成果,也是正文论述的基础。 经查阅《列朝诗集》、《明诗综》、《江西诗征》、《明诗纪事》、《西江诗话》、《江西通志》及江西各地的地方志等文献得知,明代江西有诗文作家近1100人,其中有文集存世的作家186人,传世的文集200余种。作者对有文集的作家的诗文全部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述,并为其中的550个作家和169个集子分别撰写了《小传》和《叙录》。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从“历时性”发展的角度勾勒出明代江西诗文发展的脉络。具体表述如下: 明洪武前夕至建文朝,明代江西文学以刘崧开创的“江右诗派”为代表,与同时的其它四个诗派相比,因迎合时势需求而独领风骚。江右诗人温厚醇雅的人品与文品,既迎合了明初高压统治的需要,也造就了温雅醇正的诗风,为此后“台阁体”的到来作了铺垫与积累。在由元入明的作家中,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元末遗老,一类是明初诸家。前者如张昱、危素等,为江西文学揭幕;后者如刘崧、陈谟、吴伯宗等,为江西文学或开宗立派,或导夫先路,树立典范。他们共同成为明代江西文学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明永乐至成化朝,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作为盟主,“三杨”之首的杨士奇,继承江西先贤的文学传统,开创了平正典雅、雍容醇厚的诗文风气,影响明代文学达百年之久。在台阁体作家中,江西籍占大多数,故有人把明代台阁体看成是江西的文学流派。台阁体虽然有缺点,但不宜全盘否定。 明弘治至正德朝,江西文学呈现较明显的衰落之势。此时占主流的作家群主要有茶陵诗派和以复古为号召的“前七子”,其中很少或几乎看不见江西籍作家的身影。江西籍作家主要活跃于理学领域,他们以理学名家,且成就卓著,故江西素有“理学之邦”的美誉,而作为作家的他们却不能成为主流。 嘉靖至泰昌朝,江西文坛特别热闹。有诗文集传世的作家特别多(近50位),而且大多兼以理学名家。文学巨匠汤显祖的出现,为江西文坛再铸辉煌,故称此时为明代江西文学的中兴时期。汤显祖以他“情至”的文学理论和宏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对明后期诗文的反复古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创作的以“临川四梦”为代表的传奇(即戏曲),代表了明代传奇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他在明代乃至整个古代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 天启、崇祯及明清之际,作家数量也不少,犹如夏夜的流星划过天空,虽然美丽但略嫌短暂。此时的古文成就较高,先有名噪一时的“临川四家”,后有承前启后的魏禧。诗歌成就不高。但一批殉国作家和遗民作家的涌现,给即将谢幕的江西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其高尚品格与浩然正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地域性”角度看,江西作家的分布与文学的盛衰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明代江西有集子存世的诗文作家共186人,分布在十三个府的不同县。按府来分,吉安府59人,占总数的31.7%,居第一位;南昌府32人,占总数的17.296,居第二名;抚州府28人,占总数的15.1%,居第三名;饶州府与建昌府均为13人,占总数的7%,并列第四名;广信府12人,占总数的6.5%,居第六名;临江府与赣州府均为7人,占总数的3.8%,并列第七名;九江府6人,占总数的3.2%,居第九名;瑞州府4人,占总数的2.2%,居第十名;袁州府3人,占总数的1.6%,居第十一名;南安府与南康府均为1人,占总数的0.5%,并列第十二名,亦即倒数第一。虽然没有对明代江西诗文作家1061人的区域分布情况作数理分析,但由此可见一斑。 吉安、南昌、抚州三个府占据明代江西作家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吉安府,是明代江西文学的重镇。明初“江右诗派”的开山祖刘崧与“台阁体”的盟主杨士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没有他们,明代江西文学便会黯然失色。南昌,历来为省城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学成就处全省之前列,自然在情理之中。抚州,承先达乡贤之余烈,故文学能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汤显祖和“临川四家”中的艾南英,代表了明后期江西文学的最高成就。如果把明代江西文学分为两段的话,那么,前期由吉安府作家占尽风流,后期则由抚州府(即临川)作家领军。前后交相辉映,共同演绎明代江西文学。 总之,本文既要注重时间(明代的不同时期诗文发展的流程),又要关注空间(江西区域的不同府县),同时还要以文献整理为基础,对作家的生平履历及著述作考辨,对作家文集的概貌及其版本情况作叙录。而试图通过对明代江西作家的全面梳理,展现不同阶段作家及诗文的发展流程,则是本文的主要目标。
曲家孟称舜研究
作者: 宋兰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理论 程式化 叙事 戏曲创作 孟称舜 日期:2008
描述: 孟称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他创作的杂剧和传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古今名剧合选》中的序与点评构成了孟氏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他是徐渭之后,李渔之前的重要戏曲家。鉴于孟称舜于古典曲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孟称舜的戏曲活动进行考察: 一、 戏曲理论与批评 孟称舜虽然没有留下戏曲理论专著,但是他编撰的《古今名剧合选》是公认的元明杂剧的一部重要的选集,他在古籍整理和剧作辑校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本章力图从两个方面对孟称舜进行解读,一是从他评点的形式与方法上,另一是从他的编剧理论上。他对于戏曲文本创作和舞台呈现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汤显祖的至情论。孟称舜的戏曲理论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之后的戏曲理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 戏曲文本创作的优缺得失 主要讨论孟称舜剧作进入人们的文学视野之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文学进程。孟称舜的创作分为杂剧和传奇两种,后期的传奇在整体的艺术效果上逊于前期的杂剧。本章力图结合孟称舜友人以及后人的评述,考察孟氏剧作的创作特点。古典戏曲不仅在表演上体现出高度的程式化,在叙事上也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孟称舜的八部剧作虽然没有完全跳出戏曲叙事程式化的束缚,但是在情节叙述、人物呈现方面作了反程式化的努力,为其成为越中曲家的殿军埋下了伏笔。从叙事学角度对文本的解读是本章的重点。 总体上来看,本文是力图从文学接受层面对孟称舜的贡献加以考察,重在对其理论和创作的解读,这种溯本追源的工作,是为了进一步综合研究作准备。
论《南柯梦》、《邯郸梦》在明清的传播和接受
作者: 魏丽芬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 南柯梦 邯郸梦 接受 日期:2008
描述: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阐述《南柯梦》和《邯郸梦》(以下简称“二梦”)在明清的传播和接受。任何一个完整的文艺活动都包括文艺创作、文艺传播与文艺接受三个关键环节,脱离其中一个环节,都难以对文艺活动的规律进行正确的评判。“二梦”有一部自身的传播接受史,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一部分,“二梦”的传播和接受与《牡丹亭》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拥有它独特的历史情境、传播方式和接受主体。本文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二梦”的传播和接受问题,首先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二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历史与现状。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章阐明了“二梦”在明清传播和接受的历史情境,第二章主要论述“二梦”在明清的传播和接受,传播与接受紧密联系,并非单一的,有传播就有接受,第二章从舞台传播与接受、文本传播与接受、评论传播与接受三方面探讨了“二梦”在明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并对“二梦”与《牡丹亭》传播与接受的差异予以简述。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作者: 高翠花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差异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 日期:2008
描述: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罗米欧与朱丽叶》非常紧凑,而《牡月亭》则舒缓。在语言方面,《罗米欧与朱丽叶》语言壮美,而《牡月亭》的语言则是十分优美。
钱谦益诗学研究
作者: 杨连民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竟陵派 钱谦益 公安派 文学研究 诗学 汤显祖 日期:2005
描述: 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它的确立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前后“七子”诗派对早年钱谦益的诗学祈向影响甚巨,使他一度沉迷于其中,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钱谦益把早期的诗歌在结集时付之一炬,而保留诗歌、文章之精品,沾丐后人;一方面... >> 详细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 许方圆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对等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日期:2008
描述: 《牡丹亭》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的臻乘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戏剧《牡丹亭》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戏剧艺术,抑或语言特色,都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人生观、审美意向和语言艺术,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巨大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价值取向。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一百多年来一直为西方文化界所关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主要表现方式,一为昆曲在国外的公演,一为《牡丹亭》戏剧文本译介。昆曲《牡丹亭》公演已经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轰动,但是《牡丹亭》戏剧文本的译介相比较而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现存的《牡丹亭》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Cyril Birch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两个译本年代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本土译者和外语译者心目中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又影响乃至左右着外语读者对《牡丹亭》的接受和欣赏,从而进一步影响制约着中西文化交流。本文即从此出发,就两个译本的同异进行比较,采取的比较方法论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尤其侧重于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因其对社会...
上页 1 2 3 ... 9 10 11 ... 66 67 68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