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研究
-
作者:
葛百睿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吴炳
《粲花斋五种曲》
情学观
剧观念
日期:2008
-
描述:
吴炳是晚明剧坛上著名的戏曲家,他创作的《粲花斋五种曲》不仅传承并发扬了汤显祖的“至情”说,而且文辞优美、依腔协律,历来被公认为是“双美派”的代表作家,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虽然吴炳的戏曲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到目前为止,吴炳和他的《粲花斋五种曲》仍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并不丰硕。本文试图对吴炳及其《粲花斋五种曲》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绪论略述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通过对现存的有关吴炳生平的资料加以整合,对吴炳的生平及晚节问题做一详细梳理。第二章论述吴炳的“情学观”。《粲花斋五种曲》的思想成就主要集中于吴炳的“情学观”,本章拟将深入解读《粲花斋五种曲》中所蕴含的“情”之思想,并将之与同时期的“临川派”剧作家进行横向比较,力求挖掘吴炳“情学观”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同时分析吴炳“情学观”特性的成因。第三章结合戏曲理论发展的历史,以王骥德戏曲理论-吴炳的创作实践-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为线索,探讨吴炳以“剧”观念为主导的艺术特色。
-
从语境的层次性看《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
作者:
樊静华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
对等
语境理论
日期:2008
-
描述:
语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被理解或得到解释。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决定着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翻译是一门有关语言使用的学科,和语境关系密切,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的。翻译涉及原语和目标语在意义上的对等,而意义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等,因此寻找意义的对等也就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使译文能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并对此作出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应用。但是应用其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还不多见。《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它属于明代传奇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下场诗等几部分组成,人物众多,语言各具特色,原文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想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传达对等的意义和功能,译者必须对原文语境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分析。但是国内外对于《牡丹亭》的翻译情况讨论较少,从文献上来看,还...
-
董其昌南北宗问题初探
-
作者:
胡国玉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南北宗
批判
影响
内涵
审美价值
日期:2008
-
描述:
中国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但由于习惯于一种“述而不作”的思维模式,对山水画的研究缺少一种系统的论述及流派的归纳,而南北宗却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论的发轫。尽管南北宗在理论上还不够精确、在逻辑上也不严密,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它带有思想方法上的拓展和美学观念上的更新。董其昌提出南北宗问题,乃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以及文人艺术脉络演进的必然环节。明代的文艺运动,主题是恢复古典正统,关注人的主体和心灵。其思想蔓延和渗透到各个文艺领域:在戏剧界以汤显祖为代表,在文学界以袁宏道为代表,在绘画界则以董其昌为代表,尤其彰显在崇尚中国绘画艺术中唐宋以降的文人画中。关于南北宗问题,亦属一个名实之辩的问题,其实质在借以阐明南北宗之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人性追求。在明代,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大的人物,他与正统的派别关系密切,也与反叛思想家如李贽等有交往;他身为儒生,但信奉佛禅之理,以“画禅室”额其居,并修养殊深;他热爱传统,同时又鼓吹张扬个性,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情绪对立,但与反对复古的“公安派”相互欣赏。董其昌一生的艺术活动,包括了鉴赏、批评与创作三个主要领域,且各...
-
一梦悠悠味浓浓
-
作者:
王高平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牡丹亭》
呈现
本源探索
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日期:2008
-
描述:
作为昆曲舞台上最伟大的剧目之一和汤显祖最重要的作品,《牡丹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自它诞生以来,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姿态存活在、飘荡在昆曲的舞台之上,也深深地扎根于普通读者和观众的内心之中,凝固成了一种永恒的经典。在这个过程之中,《牡丹亭》凝聚着一股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它充分揭示出了《牡丹亭》经百读而不厌、历万演而不衰的主要原因。这种生命力一方面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有其内在独特的审美构造和价值内涵。因此,本文不但要探讨这种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外在呈现状态,而且更要以此为基础追溯支撑这种外在呈现的根本原因。论文第一部分对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进行了解读,分别从它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决定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应该说,读者、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认同和接受决定了它生命历程的长短,同时,艺术作品本身必须极具欣赏价值,也就是要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就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受众在与它的交流、互动中达到一定的共鸣程度、反观强度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长度。本文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牡丹亭》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呈现状态和影响范围,包括它对于普...
-
明清“虞初”系列小说研究
-
作者:
谢春玲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虞初”系列小说
虞初新志
虞初志
价值
虞初
日期:2008
-
描述:
明清“虞初”系列小说是指以“虞初”命名的文言小说总集,它以西汉时期虞初《周说》为源头,包括明代佚名《虞初志》、汤显祖《续虞初志》、邓乔林《广虞初志》、清代张潮《虞初新志》、郑澍若《虞初续志》、黄承增《广虞初新志》等在内的约十四种,当时在文人中间影响很大,由于书名中均包含“虞初”、数量众多且自成体系,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是不多见的。本文围绕明清“虞初”系列小说,分引言和正文两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分析了明清“虞初”小说研究现状,说明选题原因及意义。第一章为明清“虞初”系列小说的界定。首先,以时代发展与变化为线索,比较清晰展示了“虞初”内涵的演变过程,这一分析不仅解决了前辈学者们在对“虞初”小说进行定义时所遇到的“虞初”小说的渊源问题,而且发现“虞初”内涵的演变与发展与小说地位的变化休戚相关,由此找到了研究文言小说发展轨迹一个新的视角。其次,对明清“虞初”小说进行的初步界定,主要辨析此前许多学者关于明清“虞初”小说所提出的“虞初体”小说或“虞初志”小说等说法。在此基础上,首次对明清“虞初”小说的选录标准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为明代“虞初”小说。首先对明代《虞初志》、《续虞初志》、《广虞初志》作简要叙录,其次,...
-
论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旧剧改革:欧阳予倩模式与田汉模式
-
作者:
唐玲艳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欧阳予倩模式
桂林文化城
田汉模式
日期:2009
-
描述:
抗战爆发,桂林成为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以欧阳予倩与田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戏曲领域的改革成效显著,有效地配合当时的政治活动,实现了抗日救亡的目的。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戏曲改革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将纵论桂林文化城旧剧改革的业绩及其价值,审视其在中国戏曲史、戏曲现代化以及抗日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作用和地位。 本文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母题、比较戏剧学等理论,参照西方戏剧学科的分类,尝试从导演和编剧的角度,来讨论桂林文化城旧剧改革在戏曲改革史上的历史贡献,对以导演为本位的欧阳予倩改革模式和以编剧为本位的田汉改革模式的异同进行比较;重点说明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曲改革在古典戏曲向现代戏曲转换中的重要意义;戏曲改革对传统戏曲美学和精神的承理;戏曲改革对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 欧阳予倩在桂林时期进行的桂剧改革,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表导演体制都进行全方位改革。欧阳予倩自编自导的《梁红玉》、《木兰从军》、《桃花扇》等桂剧,在角色配置、幕场划分、布景运用、程式编排、新式化妆诸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主要从导演的职责入手,建剧场、组剧团、训练演员,充分体现了导演在戏剧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为解放以后实行戏曲改革,推行导演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欧阳予倩主张综合发展戏曲的各部门来替代明星制,纠正了以京剧为代表的古典地方戏曲“看人不看戏”的倾向,使得观众注意整个戏的发展。欧阳予倩侧重于导演进行桂剧改革,可归纳为欧阳予倩模式。 在欧阳予倩进行桂剧改革的同时,田汉从编写剧本出发对京剧、湘剧进行改革。“编剧”在中国戏曲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地位,关汉卿、汤显祖等文人所编写的戏曲文本,至今还不断吸引着文学爱好者。但以京剧为代表的古典地方戏曲,重舞台轻文本,舞台表演技能炉火纯青,却忽略戏曲原有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在桂林期间,田汉与文艺歌剧团、中兴湘剧团、四维平剧社三个戏曲团体联系密切,专门为其创作和改编剧本,指导并鼓舞他们进行艺术创造和革新。田汉极力将戏曲与时代结合起来,从“启蒙”与“革命”的需要出发对戏曲进行改革与利用,赋予无文学的京剧以新的文学生命,扭转了京剧重技艺不重人物塑造的旧习,开辟了人物刻画的新路子,从而结束了京剧只有演员没有作家的历史。 田汉侧重于编剧进行的戏剧改革,可归纳为田汉模式。 晚清开始的戏曲改良,对以京剧为代表的古典地方戏曲由批判、否定到利用、改造,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认同和重估,最后完成了古典戏曲向现代戏曲的转换。欧阳予倩与田汉在桂林进行的旧剧改革是这一转换过程中的有力过渡。他们打破中外对立、古今脱节,为戏曲探寻新的生存方式,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对包括演员、作品、观众、剧场四要素全方位的变革,改变了旧剧“重人不重戏”的传统,使戏曲的表演性与文学性达到新的统一,体现了新与旧、古典与现代的分别。 戏曲思潮具有特定时代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与历史、政治、道德、哲学、社会教育等都有重要的关系,对社会风俗、人心世道,也会产生有极大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一方水土,必形成一方之文化,桂林文化城旧剧改革即是区域性的在广西开展,推动了广西的政治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也是全国性戏剧运动的一部分,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它在民族文化的汇流,民族精神认同和传承也起到过极大的作用。
-
晚明诗歌研究
-
作者:
李圣华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诗歌流派
晚明
诗歌创作
文人群体
日期:2001
-
描述:
由万历至崇祯末的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思潮剧烈动荡时期。当是时,自
由与禁蔽、凋败与繁荣、新生与破灭种种情势共生相克,于黑暗迷乱中也蕴育着蜕变
衍化之契机。此种态势波及诗坛,则造就了诗人们“用世”与“解脱”两大主旋律,
其神智澄澈与道德困惑、狂健进取与放纵沉沦、精神内守与戾气外放等尖锐冲突因素
又共同谱写出晚明诗歌多元灿烂、于中国古典诗歌史程上极为独特的一部乐章。
晚明诗歌,历经新生和破灭、争鸣和繁荣,诗人迭现,诗论横出,流派、群体竞
流。晚明诗歌在创新与自立中,大致走过了一个独抒性灵、张扬个性——独拔隐秀、
涤空孤诣——世运、性情、学问合一的主流变程。公安派标示独抒性灵之诗,在文学
界推毂时代新思潮;竟陵派感于幽愤,以凄霖苦雨之声传递士人的现实幻灭之感和对
“澄明”世界的追求;晋安诗派熔铸文学妙悟、性情,倡导革新;吴、越山人摒弃科
举,以诗歌标示出个体存在;山左诗人在“闳音鸣世”理想幻灭后,走向愤世急怼;
东林、复社、几社文人集团面对残酷现实,主张“实用”,追求世运、性情、学问相合
一的诗歌道路,其中杰出之士更在天崩地解时代到来之际,激流勇进,以热血谱写爱
国诗章。晚明女诗人则挟地域、家族文化传习之优势,以其独特的敏感和才华,向人
们展示女性世界的悲欢愁郁,其规模之磅礴、态度之率真均为诗史上前所罕有。
基于上述状况,本专题撷取晚明诗歌为研讨对象,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从回归
诗歌自身的本体研究角度,描述此一时期的诗坛风会、诗歌创作,初步显现晚明诗歌
发展史的全过程。作为古典诗歌史研究的深度展示,本文理所应当地扩大研究对象的
范围,较全面地考察晚明诗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和流派、群体,在把握主流之外,使
陈述接近历史形态;结合晚明文坛特异现象,如文人结社、文人集团、地域性因素、
山人诗,来陈述诗坛状况、动态、特征;在现代对明诗的批评理论之上,重新整合,
并在某些问题上反拨、清理有关批评失误。
论文由四部分构成:引言、正文、结语、附录。
正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从地域性因素、士人心态、文人结社、布衣山人诗四个角
度,论述晚明诗歌演进、发展的特征。第二章至四章,论述晚明前期、中期诗歌主流:
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及公安派先声徐渭、汤显祖、李贽之诗。第五章至八章,论
述山左诗群、晋安诗派与江、浙诗
坛的概况和诗歌创作。第九章论述东林、复社、几社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文学、学
术、政治活动,复社、几社文人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第十章考察晚明女性诗界。
附录一《晚明文人结社考》列举晚明文人结社一百八十三种,附录二《晚明女诗
人一览表》列晚明一百八十九位女诗人简略生平。
-
艺无止境 学海无涯 水磨调《琉色》的昳丽之美
-
作者:
朱晓琳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4
-
描述:
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珍宝,但已失传不少。比如汤显祖所作《南柯梦》是"临川四梦"之一,虽有名,据说这出戏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下来的折子戏,只剩其中《花报》和《瑶台》两出。上海昆剧团最近传承了一出《瑶台》,是当年传字辈老师演出剧目,传授给著名京剧、昆曲旦角艺术家言慧珠,后来言老师传授给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现在张老师再传授给上海昆剧团优秀青年闺门旦演员沈昳丽。正是由于昆剧艺术家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