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王夫之诗歌评选研究
作者: 蔡仁燕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作家 诗歌 王夫之 古代文学 明清时期 日期:1999
描述: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本文以其《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三个诗歌评选本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论述其选诗和评诗情况;通过与其它选本的对比,突出王氏在评选本中体现出来的特别之处,主要包括: 在《古诗评选》中:高度评价曹丕而反对钟嵘对曹植的评价,区别对待陶诗的不同特点,不以腴泽为齐梁之病,充分肯定陈隋近体等。 在《唐诗评选》中:特别重视初唐近体,对盛唐并称的李杜、高岑、王孟等诗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中唐诗风的转变,对晚唐诗人李商隐高度评价而痛斥许浑等。 在《明诗评选》中:特别突出明初诗歌,对中后期诗坛的三变持否定的态度,而肯定在此期间的其他诗人如徐渭、祝允明、汤显祖等。 王氏以其独特的诗学眼光选诗评诗,最终形成了这三种评选本自己的特色,在诗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明代传奇中的梦幻戏
作者: 李红学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戏剧 审美特征 明代 艺术创作 梦幻戏 日期:2005
描述: 论文由“概论”、“成因论”、“艺术论”三章构成。第一章“概论”论述了晚明传奇中梦幻戏现存目、剧本情况,并对梦幻戏进行了分类研究。本文认为,梦幻戏可分为爱情类和度脱类两大类,前者以婚姻爱情为基本主题,后者则主要表现人生虚无和讽刺现实生活。第二章“成因论”论述了梦幻戏在晚明相对盛行主要原因。文章认为晚明以虚幻为美和尚奇的戏剧理论是梦幻戏兴起的主要原因;该部分还客观论述了汤显祖个人在理论和创作方面给晚明梦幻戏所带来的影响。第三章是对梦幻戏艺术特点的综合论述。梦幻戏具有以下审美特征:梦境描写形态的多样性,奇特变幻的想象力,独特的恍惚美。从叙事功能上来说,梦在戏剧中主要有预叙、反映现实等功能。梦幻戏的这些特点又使自身具备了某些和西方荒诞戏相类似的地方。晚明梦幻戏在写梦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后世戏剧产生了较大影响。
李渔拟话本小说及其小说观念研究
作者: 陈良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理合一 无声戏 三美俱擅 日期:2003
描述: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在小说史上虽然没有“三言”、“二拍”那样大的影响,但是,李渔独特的小说观念使得他所创作的小说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风格与魅力,任何一部小说史又不能将其忽略,因而,很多研究者都对他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研究者们对李渔的思想与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力图通过这种研究来达到对其小说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文即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及其有关小说的思想观念进行探讨,以便能够对其小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渔的小说观念。李渔的小说观念中最重要也最独特的一点就是他以戏曲为小说的思想。李渔认为小说是“无声戏”,因而将戏曲创作理论带入了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了一种戏剧性极强的独特风貌,也形成了迥别于其他小说的显著特色。此外,他非常注重小说的娱乐性,在创作中致力于追求喜剧效果,即使本应是悲剧的故事,他也能以其过人的才思将之转换为诙谐的喜剧。但是,这随之就导致了他的小说缺乏对人类情感内蕴及人生痛苦的揭示,使得从儒家的传统文学观来看显得有些浮浅而无内涵,然而,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正是李渔所追求的创作目标,而他的小说能为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也不能不说是他的一种贡献。除此以外,李渔还非常重视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小说体裁中独特的议论功能,将劝惩教化的意图融入了故事叙述中,并且将自己的独特人生感受也借机传递给了读者。 第二部分是对李渔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的剖析。李渔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道德观念,即“道学、风流合而为一”。“风流”意味着多情,“道学”则意味着遵理,这样,李渔实际上就修正了晚明“以情反理”的道德观念,而将之改变为“情理合一”了。但是,仔细分析晚明时汤显祖与冯梦龙等人的情理观念,其实他们“以情反理”的实质是“情”即是“理”,“理”在“情”中,而李渔“情理合一”观的基础却是以“理”制“情”,“理”胜于“情”。因而,同样的婚恋主题在李渔小说中通通被雅化、淡化,完全淘汰掉了晚明拟话本中才子佳人之间那份情欲的爱悦。并且与之相反,他的小说对“情”采取的是一种内心自省或外在压制的态度,但却在不经意中时常流露出“情”在“理”压制下的挣扎,显示出人的真情至性与僵硬的伦理规范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同时,他的小说中言男女之 情而不停礼的特征也为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开了先河。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的是李渔小说中的美学观念及其为小说带来的不同特色。 李渔曾提出过“三美俱擅”的美学原则,要求“情”、“文”、“有稗风教”三项具 备。“有稗风教”在前文中有所涉及,本章重点探讨“情”、“文”两点。李渔对“情” 的要求是“情事不奇不传”,同样的才子佳人题材,李渔却总能从其中翻出新意来。 更与众不同的是,李渔还创作了多篇反才子佳人模式的小说,不仅加强了小说情 事的奇幻性,而且消解掉了才子佳人爱情的理想性,露出了现实的本来面目。“文” 的特质则主要表现为小说语言中的“机趣”。李渔将自己的感觉、体验、趣味和情 感都投入到了小说语言中,创造出了一种虽然不够凝重厚实,但却别有一番雅趣 和灵气的语言风格体系,相较于“三言”等来说,更富有文人文学的气息。
冯梦龙戏曲改编研究
作者: 周立波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戏曲改编 题材选择 冯梦龙 日期:2006
描述: 冯梦龙是晚明的一位卓越的通俗文学家,他在小说、民歌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冯梦龙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戏曲家,他的戏曲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戏曲改编方面。本文着力于研究冯梦龙的戏曲改编,通过探讨冯梦龙的戏曲改编实践,以求更具体、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冯梦龙的戏曲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冯梦龙的戏曲改编进行探讨。第一章主要探讨冯梦龙戏曲改编的渊源。这一章分三个小节:第一节,探讨冯梦龙在曲律方面的追求。他倾毕生之力编纂了一部曲谱一一《墨憨斋新定词谱》。这部曲谱集中体现了作为吴江派一员的冯梦龙在曲律上的追求。他追求曲律,但又不排斥剧本的曲意。他较好地将曲律和曲意加以融合。第二节,溯源冯梦龙在文学作品中对故事情节的追求。他提倡故事情节真实自然,这在他编纂“三言”、《情史》和民歌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第三节,探讨冯梦龙在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上的追求。他为官一任,追求政治清明;他编纂史书,修订经著,更加理解教化民众的重要。因此,他提倡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教化作用。第二章主要考述《墨憨斋定本传奇》。文章首先对他创作的两个传奇剧本进行考证,证实《双雄记》是冯梦龙早年的作品,《万事足》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其次文章重点对冯梦龙改编的十四种作品一一加以梳理。在十四种改编本中有八种目前存有原本;有三种虽找不到原本全本,但还可以找到残折、佚曲;有三种原本目前已经无法找到,但原本的大概剧情通过其他途径仍然可以弄清。再次文章简要介绍了《墨憨斋定本传奇》的各种现存的版本。第三章主要探讨冯梦龙戏曲改编的题材选择。这一章从改编原则、题材选择、主题提炼等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改编原则。冯梦龙在《双雄记·叙》里提出了两条改编原则,即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可以说这也是冯梦龙选取改编原本的两条标准。其次是题材选择。文章从四个方面加以归纳:第一类题材以歌颂美好爱情为主,包括《风流梦》、《楚江情》、《洒雪堂》;第二类以主人公求取功名为主,包括《双雄记》、《梦磊记》、《女丈夫》和《永团圆》;第三类是历史题材,包括《新灌园》、《量江记》、《酒家佣》和《精忠旗》;第四类以表现生活哲理为主,包括《邯郸梦》、《人兽关》、《杀狗记》、《三报恩》和《万事足》。再次是主题提炼。文章把《墨憨斋定本传奇》与“三言”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冯梦龙改编本的四大主题:一、主张戏曲应具有教化作用;二、歌颂人间的美好情感;三、批判违背正心的矫情;四、颂扬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第四章集中研究冯梦龙戏曲改编的艺术探索。文章指出,冯梦龙的改编本既是文人化探索的具体体现,又是艺人化探索的结晶。文章从剧本的结构、曲律、语言和脚色配置四个方面对冯梦龙的文人化探索进行剖析,指出冯梦龙的戏曲改编就是要使剧本在文学性上力求完美。文章又从冯梦龙要求的演员对原剧本的理解、演员的体验、舞台气氛的调配、场面的调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冯梦龙的改编本实际上就是一部部导演本。因而文章认为,冯梦龙的戏曲改编本是戏曲文人化与戏曲艺人化的高度融合。文章最后指出,冯梦龙的戏曲改编与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李渔的戏曲理论一样,成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戏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略论晚明白话小说“托名”现象
作者: 毛伟丽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明白话小说 托名 钟惺 商业运作 冯梦龙 日期:2006
描述: 晚明是通俗小说获得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明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通俗小说几乎都成书或刊刻于明代中后期。明代刻书分为三种类型:官刻、坊刻、私刻,小说的刊行主要由坊间来承担。特别是万历以降,由于统治者对出版业的管理相对宽松,书贾们几乎完全把持了小说的刊印,这就便于他们更多地按照商业运作的规律进行小说刊刻。在这种商业背景下,小说不再被视为“小道”、“闲书”,而被抬高到了“六经国史之辅”的地位,通俗小说创作不再为书坊主所垄断,文人也开始参与到小说的编撰、创作中来。名公文人对小说的重视,使视利润为生命的书坊主们有了可乘之机。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极具商业头脑的书坊主们纷纷假托名家,小说“托名”这样一种有趣而值得注意的现象随之兴盛。本文即拟以这种小说的著者、序者或评点者由于种种原因自愿或被迫放弃署名权而代之以社会名流字号的托名现象为研究对象,梳理晚明托名小说的脉络,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对晚明小说商业运作中的“托名”行为作一个理性的思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万历以降小说“托名”现象概况,对托名李贽、徐渭、汤显祖、陈继儒、袁宏道的小说作品作整体考察,并分析其种种表现形态,结论是:书坊主们在考虑以哪位名公文人作为伪托对象时既有选择性又有盲目性。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考察当时特定的商业、文化、社会背景,认为由于小说出版业被纳入明代社会整体的商业体系而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导致小说“商品性”的凸显是托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整个社会对名人的追捧是造成托名行为的直接原因;由于文学观念的革新为小说创作出版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部分文人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出版过程中来,又为书坊主们的“托名”行为提供了有利契机。第二部分以晚明雅文学的代表人物钟惺及俗文学的代表人物冯梦龙为例,对伪托其名的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对照研究书坊主之所以选取他们作为“托名”对象的种种考虑,认为随着文学作品商业特性的凸显,“雅”与“俗”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名声,名声越大,“荣膺”这种“托名”的机会就越大。第三部分则从整个晚明小说批评及历史文献传承两个角度入手,认为“托名”现象既存在弊病,又有一定的客观价值。作为晚明出版业商业运作的产物,它是一种欺骗行为,扰乱了正常的行业竞争秩序,给读者、被托名者及后世研究者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是当时图书出版市场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然而一旦晚明真正成为历史,这些小说作品由“商品”转而成为“文献”,时代所赋予它的“商品性”就会隐退,“文学性”重新成为这些作品存在的第一要义,它们的客观价值也就会相应地“浮出水面”。在这个意义上,托名小说对于繁荣小说创作、构建属于大众的小说理论批评体系、提高通俗受众鉴赏水平、推动出版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十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概述
作者: 李光摩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明文学思潮 研究 二十世纪 日期:2001
描述: 在明代中后期,伴随着思想界的解放,文学界也出现了以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文学革新运动。这一文学思潮以摆脱经典的束缚,走向心灵的解放为特征。晚明文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晚明文学的研究受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就特别深刻。二十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的研究大致在三种模式(或方法)的指引下进行的。一是二三十年代用五四新文化理念观照晚明文学,以周作人、刘大杰为代表;二是三十年代延续至今的王学左派棗资本主义萌芽说模式,以嵇文甫、任访秋为代表;三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注重历史棗文化综合研究的模式,以陈伯海、左东岭为代表。三种模式互有交叉,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晚明文学研究的格局。
晚明风情传奇情欲观研究
作者: 陈海丽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欲 风情剧 演变 发展 日期:2001
描述: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明代自嘉靖以来到明朝灭亡这段时期的爱情传奇。在绪言 里,考证了“传奇”之名的渊源以及古人借用“传奇”这一小说体裁的类名来作为戏曲 文学通称的缘由。另外,根据吕天成给传奇题材作的分类命名,把表现男女爱情婚姻的 作品称为“风情剧”,文中阐释了沿用这一概念的原因。 关于明代风情传奇的情欲,人们往往着重于具体作家与作品的分析,较少从宏观上 对风情剧中整体所表现的情欲观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专题研究,其具 体方法主要是以传奇发展史为线索,结合具体作品,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办法作深 入的发掘和探讨。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情欲观的延续及发展”,前一节主要论述了嘉靖前后风情 传奇对传统爱情主题的延续,这一时期的风情剧,较为明显地表现出受以《西厢记》为 代表的戏剧传统的影响,热情赞扬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所表现 出的情欲观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是表现情欲,但仍执著于“发乎情,止乎礼义”;其 二,在情欲的表现中,淡化了情与礼的冲突:其三是多采用“丽情”题材作为情欲的主 要表现内容,这其中既体现出对传统爱情主题的继承,也反映出世人对情欲的新认识。 故此,本节以“丽情”二字作为关注的焦点,并以此概括这一时期风情剧的主要特色。 在后一节“情欲观的发展中”,着重论述嘉靖后,自然情欲的表现被提升到前所未 有的地位,与过去的爱情剧相比,其中有两个方面是传统爱情题材所没有的,一是在情 欲的表现中多次出现男女的位移:即自然情欲的强烈追求者,由男性让位于女性;二是 极大地表现出自然情欲对礼教观念和宗教理念的突破。 第二章论述了情欲观的演变:即由单纯表现自然情欲向注重表现男女情爱乃至“至 情”的转变。在晚明的风情剧中,表现男女的自然情欲是共有的倾向,但随着作家对情 欲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少作品开始出现转向,在对情欲的展现中,不但突出了男女间情 感的交流,而且还将情欲提升到超越生死的“至情”的高度,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 这一“至情观”的代表,它所表现的“至情”是任何外在力量,不管是社会规范、道德 约束还是伦理羁绊,甚至是客观规律如生和死,都无法抑制它,更无法扼杀它。 情欲的情感化这类剧作,继承了汤显祖的传统,汇聚成一股沤歌至情的时代潮流, 且. 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首先是追随汤显祖的至情观,榆扬真情,歌颂爱情的无所不 至的作用和力量;其次,重在表现男主人公“前不可弃,后不可娶”的忠诚爱情,并突 出了男主人公将情作为人生第一追求的倾向;再次,作者借前代或现实的风情故事,将 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自身的情感、观念、愿望等主体精神对象化,尽情地抒发个人 的主观感情。 在晚明风情传奇剧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是表现情欲趣味化的剧作,情欲观的表现, 也更显复杂。在此按表现情欲的不同层面从三个角度论述其情欲观:第一,淡化了情爱 的表现,才子们强烈的情欲被视为文人的本性加以宣扬;第二,迎合世俗的审美需求, 宣扬猎艳逐色的风气;第三,还有些剧作,沉溺于情欲的放纵,使情欲观的表现趋向淫 邪化。 此外,在情欲观的分化中,还有一类剧作,既肯定情欲,又不违背道德,主人公的 爱情追求总是极力符合社会规范,或者干脆将情欲纳入传统轨道中,发挥风情剧的道德 教化作用,这就是情欲的道德化的表现。文中主要论述了建基于人的自然情欲之上,形 成风流、道德两兼顾的不同于明前期纯为“天理”说教的特征。另外,还特别提出,尤 其是明末的风情剧,将男女之爱置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加以展现,从而扩大了风情剧的 内涵,体现出知识分子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总的来说,晚明的风情传奇:既有对情欲的张扬,又有对“至情”的沤歌;既有情 鹏趣化的表现,又有情欲道德的倾向;既肯定人性、歌颂世俗的享乐与欢乐,又注重 对情欲的规约与整合,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欲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将情欲建立 在人的自然需求基础之上,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特点。 本人旨在为晚明风情传奇的发展与演变划出一条线索来,但是由于作家的身世、背 景较为复杂,剧作家的生活年代又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加之作品数量多,内容复杂,本 人虽几经爬梳,大量查阅资料,毕竟时间紧,能力有限,所著之文终有不尽人意之处, 敬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教。
论粤剧《紫钗记》对明汤显祖《紫钗记》的改编
作者: 许嘉琪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改编 经验 紫钗记 粤剧 明传奇 日期:2005
描述: 本论文研究的是粤剧《紫钗记》对明汤显祖传奇《紫钗记》的改编,对唐涤生的粤剧舞台表演剧本和汤显祖的明传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希望能借这一个案来探讨现代的地方戏剧本对古代优秀戏曲剧本的改编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粤剧《紫钗记》及唐涤生的基本情况介绍、唐本《紫钗记》对汤本《紫钗记》的改编情况之比较、唐涤生改编汤本《紫钗记》的成功经验等进行论述。
上页 1 2 3 4 5 6 ... 66 67 68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