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才子牡丹亭》初探
作者: 杜娟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才子牡丹亭 阿傍 牡丹亭评点 日期:2003
描述: 自汤显祖《牡丹亭》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不曾停歇.《牡丹亭》的评点本也不断出现.在其众多评点本中,署名阿傍的《才子牡丹亭》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大胆的风格而显得与众不同.她的批评特点是从性的角度对《牡丹亭》进行审视.该文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分?
人性之“纲”及其社会存在之文化规约的审美表达
作者: 符莺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 人性 审美表达 “夫妇”关系 社会存在 日期:2003
描述: 本文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两部名剧的文本分析,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来探讨这两部剧作所表现出来的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观及其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范畴的共同理解。 本文着眼于两个问题:1)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人”是如何确立其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的? 通过对这两部剧作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这两部名剧的作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来自不同国度,生活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却在他们的作品中共同表现出这样一个“人”观:只有有爱有情之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人,人的躯体和姓名只是人的物质和外部表象,而“情”是人的本质所在;2)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以夫妇关系为世间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他们都认为只有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才是真爱,夫妇关系的确立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即占有独特位置的基础。 在得出此结论的同时,本文认为影响莎士比亚思想的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有序观;而影响汤显祖思想的是孟子的“人”观及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思潮中的“童心论”和“夫妇”观。二者殊途同归,形成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声音:人为有情之人,世界为有情又有序之世界。
明代女性意识与女性题材文学:以《雌木兰》、《女状元》、《牡丹亭》为中心
作者: 黄秀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状元》 《牡丹亭》 女性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 个性解放 女性文学 《雌木兰》 日期:2004
描述: 本文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指出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涌起,对于女性的认识在文人当中有了新的变化,徐渭、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及选定这两位作家和这三部作品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本论部分,本
孟称舜和他的《娇红记》
作者: 欧阳光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1981
描述: 孟称舜是晚明剧坛上自觉接受汤显祖的影响,并在创作上、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汤显祖 一些观点的剧作家,《娇红记》则是他的代表作,本文拟对此展开分析。其要点如下:一、孟氏之生平及创作概况。通过孟氏曾参加复社史料的发现,对其政治思想进行考察,对孟氏之生年及他由明入清等未被前人论及的问题加以考证。――孟氏其他剧作的思想,艺术特点,以及《娇红记》题材流变的情况。二、《娇红记》的思想性。-“同心子”婚姻观的基本特征,它对《西厢记》、《牡丹亭》的发展,及其在婚姻观发展史上具有的重大意义。――从表现同心子婚姻观的角度,探讨《娇红记》爱情描写上的特点。――娇娘和申纯同心子爱情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对其坚持理想;至死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进行评述。――孟称舜对汤显祖言情思想的继承,以及他对情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三、《娇红记》艺术特点。――剧本在组织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娇红记》在继承汤显祖的戏曲重视文采的同时,进一步注意到曲、文、白的动作性,以及孟称舜重视当行的戏剧主张。――《娇红记》的语言自然而光艳的特色。
徐渭、王骥德戏曲理论之比较
作者: 王晓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徐渭 戏曲理论 王骥德 日期:2004
描述: 明中期开始,出现了理论与创作齐头并进的局面,新的戏曲表现形式南戏尚在发展中,以徐渭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即开始了一边创作《四声猿》一类优秀的作品、一面着手《南词叙录》这样的理论巨著;此后,觉琼、汤显祖等大家均走了这条“创作+理论”的路线,在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发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蒋士铨研究
作者: 徐国华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蒋士铨 清朝 诗词 古文 骈文评点 戏曲 日期:2005
描述: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蒋士铨为清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他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成就,诗歌、词、古文和戏曲,无一不工。论文从家世与生平论、戏曲创作论、诗歌创作论、词创作论、古文创作与骈文评点论总共五大板块对蒋氏文学创作作一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探究,深层次地挖掘出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底蕴。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学界就诗论诗或就曲谈曲的研究局限,努力做到诗词文曲,互释互证;采用知人论世与“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平实地对蒋士铨作出准确地评价,确定其在清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本学位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通过翻检、稽核各种地方志、清人著述以及蒋氏诗文集内的记载资料,对蒋士铨的家世与生平作一源源本本的考述;第二章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论评蒋士铨戏曲与江右文化的渊源关系,尤其对蒋士铨、汤显祖二人作了一番全面而细致地比较分析。指出蒋氏在戏曲创作中敢于摒弃陋规与改革创新,突出表现在戏中串戏与戏中融戏、插科打诨与亦庄亦谐、史笔填词与入文为词三个方面。处在花雅争胜的乾隆曲坛,蒋氏戏曲实为案头场上两可观,所谓“乾隆曲家第一”当之无愧;第三章指出,蒋士铨诗名与曲名并重,其别开生面的诗风在乾嘉诗坛上与袁枚、赵翼鼎足而立。就其反对规唐模宋、亦步亦趋与提倡绝去依傍、独抒性情的诗学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忠孝意识、循吏情怀和山水性灵三方面对蒋氏诗歌中的主题意向进行了深层次地阐释,其刚健雄豪的诗风、诗歌的教化价值与历史评价等问题亦一并论述。 论文第四、五两章对蒋氏的词创作、古文创作与骈文评点进行了一初步地阐释与探究。着重从登临咏怀、抒写至性真情和咏史题画三方面探析蒋词的“风人”之怨与激昂旷放的词风;指出蒋氏古文各体皆备,大都写得质朴无华,清晰流畅,至性真情流溢笔墨之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蒋氏堪称清代骈文评点大家,其评点主要包括四六作法和源流品评,多注重艺术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推崇文气,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观。此外,本学位论文中的附录对蒋士铨研究者极具参考价值。
《纳书楹牡丹亭全谱》成因及特点分析
作者: 郝福和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纳书楹 本腔 日期:2000
描述: 《牡丹亭》是汤显祖继《紫钗记》之后的第二部传奇,也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其清新锐利的思想和绚丽多彩的文辞,独立于有明剧坛。但此作因汤显祖创作时任才使情,过于以音律迁就文辞,所以舛律现象一直为曲界所共知。也有人欲从其本腔角度否定失律说。本文则从本腔的角度肯定了《牡丹亭》失律现象的存在。也正是基于这种失律现象给作品的传唱造成困难的情况,清代曲师叶堂谱订了《纳书楹牡丹亭全谱》,本文从格律和音乐两方面分析了它的特点。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一,《纳书楹牡丹亭全谱》的成因——《牡丹亭》用腔失律。《牡丹亭》的本腔是昆腔,但又不全合昆腔之律。文章先论证了前一点,又陈述了失律的具体表现,并指明正是这些成了叶堂订谱的前提和原因。二,《纳书楹牡丹亭全谱》分析。主要从格律和音乐两方面分析曲牌,并和《九宫大成》、《吟香堂曲谱》等对照,最后得出《全谱》考订较成功,更符合演唱实际的结论。
Cultural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ony Pavil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作者: 熊灵燕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高度浓缩的语言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目的论 日期:2006
描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它的情节、主题和语言都影响极大。问世四百年来在中国的舞台上久演不衰,震撼了多少青年女子的心灵,她们都为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洒下了一掬掬同情之泪。广陵(桂林)女子冯小青在忧郁而死之际,留下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目的”这一概念纳入翻译的理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便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的文化翻译,看翻译目的在翻译行为中怎样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并能取得什么效果。我们发现,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在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后创造出了不同的目的文本。然而,两个目的文本都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各自的翻译目的。本文将努力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并介绍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本剧创作于明朝,即便是中国读者在理解文言文(尤其是其中的诗句部分)这一高度浓缩的语言上都可能有困难,外国读者就更不用说了。不可避免有许多内涵的东西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无法欣赏,因此,对译者而言,最关键是要让译文能在使用的环境里起到人们正好想要它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外国读者才能对我们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获得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上页 1 2 3 ... 6 7 8 ... 66 67 68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